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高产AmpC酶与基因介导、突变表达方式的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in87675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肠埃希菌(E.coli)是引起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伤口感染甚至全身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它对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ESBLs来自突变的广谱β-内酰胺酶(如TEM-1,TEM-2,SHV-1),由质粒携带能够水解氨氧头孢菌素和单环β-内酰胺类药物,可被克拉维酸(CA)抑制,最常见于E.coli和克雷伯菌属,也见于其他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德菌等细菌。AmpC酶有染色体介导和质粒介导两种基因携带状态,质粒介导的基因来源于染色体。AmpC酶能够水解氨氧头孢菌素、头霉菌素和单环β-内酰胺类药物,可被邻氯西林(CLO)抑制,不能被CA等其他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抑制。染色体编码的ampC基因存在于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的染色体上(克雷伯菌属和奇异变形杆菌缺乏,沙门菌属尚不确定),呈诱导表达;质粒编码的ampC基因多为非诱导表达。 E.coli染色体上携带ampC基因,但其操纵子与其他细菌染色体的ampC操纵子不同,因缺少调控基因ampR,呈低水平表达状态,酶产量非常低,临床意义不大。质粒型ampC基因转入或染色体上ampC基因启动或衰减序列突变,ampC结构基因突变或扩增,以及ampC调节基因的突变均能导致AmpC酶的高表达。质粒型AmpC酶和染色体突变型AmpC酶的出现不仅使E.coli的耐药性增强而且直接干扰了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对ESBLs的检测,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 本课题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2001年1月至2004年10月临床各类标本中分离的可疑同时产AmpC酶和ESBLs或单产AmpC酶的40株E.coli,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对耐药表型、高活性β-内酰胺酶的类型和特点、ampC基因携带和突变表达方式、以及细菌外膜蛋白的改变进行研究,并探讨提高ESBLs检出率和区别AmpC酶的、适用于常规实验室的检测方法。 在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中,40株菌均呈多重耐药,对头孢三嗪(CRO)、头孢噻肟(CTX)和头孢他啶(CAZ)3种三代头孢菌素中的2种以上出现耐药,对环丙沙
其他文献
从土壤中筛选抗生菌的过程中,得到一株产广谱、高活性抗真菌物质的链霉菌24#,通过测定抗菌谱,发现其对30余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显著拮抗作用,其次生代谢产物对病菌菌丝有断裂、扭曲
大豆作为重要的植物油脂和蛋白质来源,在人类膳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商品化的转基因大豆正占有越来越多的大豆交易市场。受体基因型依赖是限制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目前,主栽大豆品种遗传转化效率偏低,严重制约优良转基因材料的创制和品种选育效率。本实验以适宜我国不同地域种植的13个大豆主要栽培品种为材料,系统比较了其再生能力和根癌农杆菌侵染转化效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