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胆囊癌是世界上消化系统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晚期预后极差,各种治疗方式效果不佳,早期效果相对较好。因此新的诊断和治疗思路对胆囊癌患者的预后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而当今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已经逐渐成为抗肿瘤治疗中最具希望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肿瘤的血管生成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新生血管的形成是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的基础。近年各国对各种血管因子在许多恶性肿瘤如肺小细胞癌,肝癌等中表达及联系很多,而且开发出一些药物用于动物研究甚至开始应用于临床,取得一些成果。而这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抑素(Endostatin)是当今研究最多,也是最有意义的两个血管因子。综上所述,血管因子的检测可能对提高胆囊癌的诊断水平有一定的意义,同时胆囊癌的抗血管形成有可能为其治疗开劈一条新道路。目的:本文通过测定胆囊癌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内皮抑素(Endostatin)的浓度,探讨分析胆囊癌患者外周血中VEGF和Endostatin的表达,和正常人,胆囊癌患者中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之间关系,为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实验均采用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实验对象外周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内皮抑素(Endostatin)浓度。本实验采用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胆囊癌患者,而且术中均取病理,术后病理结果均证为胆囊癌的患者共56例。测定这56例胆囊癌患者术前一天外周血中VEGF以及Endostatin浓度作为病例组,这56例胆囊癌患者中,根据术中手术方式分为可切除组和不可切除组,根据病理结果再分为低分化组和中高分化组,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根据有无远处转移分为两组,根据胆囊癌的TNM分期分为Ⅰ,Ⅱ期患者组和Ⅲ,Ⅳ期组,将另取本院体检各个指标均正常的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其外周血中VEGF和Endostatin的浓度,并通过统计软件分析外周血VEGF及Endostatin浓度在病例组对照组的关系,以及与胆囊癌患者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远处转移及肿瘤TMN分期的关系。外周血的检测结果以x s表示,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P<0.05说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6例胆囊癌病例组的外周血VEGF浓度为(298.5±80.7)pg/ml;30例对照组外周血VEGF的浓度为(142.9±64.3)ml。病例组VEGF浓度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病例组中外周血Endostatin浓度为(89.9±19.6)ng/ml;对照组外周血Endostatin浓度为(35.0±9.7)ng/ml,病例组Endostatin浓度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胆囊癌患者中手术不可切除组的外周血VEGF浓度为(355.5±49.0)pg/ml;手术可切除组外周血的浓度为VEGF(227.7±50.1) pg/ml,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手术不可切除组外周血Endostatin的浓度为(97.2±29.7)ng/ml;可切除组外周血Endostatin的浓度为(80.9±11.4)ng/ml,Endostatin在不可切除组表达显著升高(P<0.05)。4病理结果为低分化的胆囊癌患者的VEGF浓度高于中高分化组(P<0.05);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VEGF浓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远处转移组和无远处转移组的患者外周血VEGF浓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 TNM分期中Ⅰ,Ⅱ期患者组和Ⅲ,Ⅳ期患者组VEGF浓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5胆囊癌患者外周血中浓度表达在TNM分期中Ⅰ,Ⅱ期和Ⅲ,Ⅳ期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Endostatin的浓度在病理分化低分化组和中高分化组,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有淋巴结远处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远处转移组中,各组的P值均大于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胆囊癌患者外周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内皮抑素(Endostatin)较正常人有着高度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胆囊癌的进展各个过程均有重要的作用,内皮抑素(Endostatin)与胆囊癌不同临床时期的血管生成调控有着密切联系,通过检测胆囊癌患者外周血VEGF以及Endostatin的浓度表达对于胆囊癌的临床筛查和诊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胆囊癌的抗血管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