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试验室条件下采用真空法合成了一种新型胺类化合物缓蚀剂OMA以及两种新型咪唑啉季铵盐缓蚀剂OMS和OMC,研究比较了它们在高温高压碱性环境中的缓蚀性能。用红外光谱(IR)确认了它们的生成及结构,用差热分析(DTA)确定了高温高压试验的最高温度。通过高压釜正交试验研究了它们在高温、高压、碱性条件下对碳钢的缓蚀性能,从而确定了它们分别对于气相和液相的最佳工艺条件,以及兼顾气、液相两指标的综合最佳工艺条件。用扫描电镜(SEM)对碳钢表面的缓蚀剂膜进行了表面分析评价,证实了OMA生成了致密的保护膜。通过上述试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DTA试验结果表明,OMA的热分解温度为368.1℃,结合高温试验使用的FX-1型高压釜的最高工作温度为350℃,确定高温高压试验的最高试验温度为320℃。 (2)高压釜正交试验研究了OMA、OMC和OMS在高温、高压、碱性条件下对碳钢的缓蚀性能,从而确定了它们在气相、液相及气相和液相共存条件下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气相最佳工艺条件为高压釜温度320℃,缓蚀剂浓度为60mg/L,pH值为10,缓蚀剂种类为OMA;液相最佳工艺条件为高压釜温度320℃,缓蚀剂浓度为20mg/L,pH值为12,缓蚀剂种类为OMA;兼顾气、液相两指标的综合最佳工艺条件为高压釜温度320℃,缓蚀剂浓度为60mg/L,pH值为12,缓蚀剂种类为OMA。 (3)用扫描电镜(SEM)对碳钢表面的缓蚀剂膜进行了表面分析评价,观察到OMA在碳钢表面生成了致密的保护膜。 (4)选择了一种纯酰胺类化合物AM—C进行了进一步高温高压试验。证实合成的新型缓蚀剂OMA和纯酰胺类化合物AM—C对碳钢都具有良好的缓蚀性能。 在高温、高压和碱性条件下,通过三种缓蚀剂OMA、OMC和OMS对碳钢的缓蚀性能试验的比较,并用扫描电镜(SEM)对碳钢表面的缓蚀剂膜进行了表面分析评价,证实了OMA的缓蚀性能明显优于OMC和O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