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西南深切河谷地区古冰川遗迹广泛分布,在水电工程或公路工程建设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大型冰碛堆积体的稳定性问题。冰碛堆积体由于其堆积层厚、分选性差及基覆界面较陡等特点,失稳后滑动推力巨大,采用传统的单排抗滑桩不能满足阻滑要求。选用双排抗滑桩治理则既能明显提高抗滑力,又能使平面布桩困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双排抗滑桩系统十分复杂,影响前、后排桩受力的各种因素尚未完全清楚,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工程应用。本文采用理论解析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对双排抗滑桩支护大型冰碛堆积体时的受力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及成果简述如下:(1)对西南某冰碛堆积体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典型地质特征、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得出该冰碛堆积体在天然状态下整体稳定,但在暴雨、地震及蓄水条件下前缘土体将局部失稳。(2)基于桩—土变形协调原理,推导了双排抗滑桩与排间土的位移及相互作用力计算公式,得出滑动推力在排间土中的传递主要通过桩—土之间的相互挤压作用实现。采用变单一参数的方法得出桩排距、桩截面尺寸及潜在滑移面倾角等因素对滑动推力在前、后排桩的分配比具有重要影响。(3)分别采用实体单元和桩结构单元对双排桩支护结构进行了模拟,探讨了双排桩加固冰碛堆积体时的桩侧土压力分布特征及结构参数变化对群桩支护时桩身的内力及位移造成的影响,提出了桩排距、桩间距及桩锚固深度等结构参数的建议取值。对双排桩结构参数优化后,研究区冰碛堆积体在各个工况下的稳定性系数均大幅提高。(4)以地基系数法中的“m”法为基础,对现有计算方法进行改进和修正,提出了以冰碛堆积体为支护对象的双排抗滑桩内力计算方法,验证表明该方法在一定范围内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