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技术的发展,各种具有感知和计算能力的智能设备急剧增加,这促进了群智感知的极大发展,其中群智感知中的智能设备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提供算力来完成平台交付的感知任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可能会泄露自已的敏感信息,受于保护隐私的意图,导致参与者参与感知任务的积极性降低,从而严重降低了平台的效用。另外,群智感知网络中参与者和终端的多样性,因此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技术的发展,各种具有感知和计算能力的智能设备急剧增加,这促进了群智感知的极大发展,其中群智感知中的智能设备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提供算力来完成平台交付的感知任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可能会泄露自已的敏感信息,受于保护隐私的意图,导致参与者参与感知任务的积极性降低,从而严重降低了平台的效用。另外,群智感知网络中参与者和终端的多样性,因此设计合理的感知任务分配策略、激励机制去提升参与者的任务完成度尤为重要。针对当前群智感知网络在隐私保护、参与者参与度低以及感知任务的不合理分配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主要的创新性贡献包括如下两个方面:(1)针对由于参与者隐私泄露和平台补偿参与者不足等所导致的平台效用过低以及参与者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支付隐私保护级别(Payment-Privacy Protection,PPL)博弈,即每个参与者都以特定的PPL提交自己的感知数据,然后平台选择相应的支付(Payment)。此外,本文还推导了该博弈的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NE)点。考虑到Payment-PPL模型在实践中各个参数是未知的,因此采用了一种强化学习技术,即Q-learning来动态获得Payment-PPL博弈中的Payment-PPL策略。进一步地,使用深度Q网络(Deep Q Network,DQN),其结合了深度学习技术和Q-learning来加快学习的速度。通过大量的仿真,验证了所提出的使用DQN的算法在平台和参与者的效用以及数据聚合精度方面都比使用Q-learning算法取得了更好的性能。(2)针对由于参与者隐私泄露等问题,导致感知质量极低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参与者的激励机制,通过将不同的感知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参与者,保护参与者的隐私免受泄露,以确保感知数据的可用性,从而使平台和参与者的效用最大化。具体地说,本文将平台和参与者之间的交互形式化为多领导多追随者的斯坦伯格博弈,并推导出该博弈的 Stackelberg 均衡(Stackelberg Equilibrium,SE)。由于通过理论计算的方式很难获取最优策略,因此采用了一种强化学习算法Q-learning来获取参与者的最优感知贡献,为了加快学习速度,减少高估的失误,提出了一种结合Dueling网络结构下的深度Q网络的深度学习算法,即具有Dueling网络结构的双深Q网络(Double Deep Q Network with Dueling architecture,DDDQN),以获取平台的最优支付策略。为了评估所提出的结构的性能,文章中进行了大量的仿真,证实了所提出算法与最先进的方法相比的优越性。
其他文献
气候变化是威胁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升高和干旱等极端天气频发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体现方式.温度升高显著影响土壤-作物系统的表现和功能.深入理解温度升高和干旱对农田水碳动态的影响机理,需要揭示农田生态系统功能与环境因子间的互作关系及其尺度转化效应.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升温和干旱胁迫对农田生态水碳动态的影响:①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②温度升高、干旱胁迫以及其他气候变化因子对农田生态系统水碳动态的影响;③存在问题与未来研究方向.文献显示,世界人口增加、化石燃料燃烧碳排放量增加等致使气
[目的]合理规划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方法]选取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进行了径流模拟,采用泾川(三)站、杨家坪(二)站和张家山(二)站逐月实测径流量进行模型参数率定,在此基础上对泾河流域浅层地下水分布特征、地下潜水储量和可开采量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研究区模型表现良好,R2和NS分别达到0.83和0.71,满足要求.流域地下水储量分布差异较大,储量下降严重,2009—2016年下降约65.9亿m3,下降速率为0.51亿m3/月.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表明,泾河流域平均补给量为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发生后通信基站极有可能受到损坏,同时掌握救援人员的实时位置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灾后救援存在着迫切的通信定位需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的信号在室内衰减严重,无法满足需求。常见的室内定位技术,如基于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
[目的]从“水-能”关联的视角揭示不同灌溉模式下水能消耗和碳排放的差异.[方法]通过收集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原阳)节水农业试验场不同灌溉模式下的面积、产量、水资源及能源消耗等数据,分析了不同灌溉模式下农业生产碳排放强度的差异,并探讨了水能消耗及碳排放的关联关系.[结果]灌溉碳排放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碳排放源.传统漫灌模式下水能消耗及碳排放强度均较高,滴灌模式下水能消耗及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其中水资源、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强度较漫灌模式分别减少60.00%、19.47%和33.21%;在漫灌模式下,冬小麦全生长期
框架是前端开发的重要工具,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一款合适的框架可以降低耦合,提高工作效率。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款前端框架,可以帮助开发者快速开发前端应用。该框架的运行核心以组件机制作为基础,采用MVVM双向绑定模型,用户可使用TypeScript语言进行开发并进行静态类型检查。框架提供了组件视图层的实现、视图模型层以及模型层的实现架构。视图层提供了组件模板开发、编译和渲染功能。开发过程采用标签语法编写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