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IP)是耳鼻喉科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生率约占所有鼻腔(窦)肿瘤的0.5%~4%,其在性质上虽属良性但有局部侵袭、容易复发及可能向鳞癌转化的倾向,是鼻科临床治疗难题之一。本病病因尚不明确,由于其复发率较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在临床行为上很像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recurrent respiratory papillomatosis,RRP)和生殖道疣(genital condylomas),而后两者已被证实为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所引起,从而推测HPV可能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如明确这一点可以对本病的治疗提供一个思路。但与HPV在RRP和生殖道疣中几乎100%的检出率相比,其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检出率较低,且报道差别较大(0~80%),有待进一步研究。对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临床上多主张采用手术广泛切除,如鼻侧切开术等,但经过长期随访发现,采用这些广泛切除手术与采用微创手术如鼻内镜手术(endoscopic sinus surgery,ESS)相比,两者的复发率没有显著差异,而中医药可能在治疗方面起积极作用,近十余年来,我们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服用名老中医张赞臣先生的经验方“消瘤汤”加减,经初步随访观察,结果显示在减少肿瘤复发、防止恶变、抑制和消除肿瘤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关于中药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及其机理的研究,国内外尚无报道,值得在总结证实“消瘤汤”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理。 研究目的 1.研究HPV感染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以期为预防和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2.进一步观察消瘤汤抑制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复发及恶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研究方法 1.随机收集2003~2004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经病理确诊的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病变组织石蜡包埋标本60个,分别采用HPV L1通用引物MY09/11和HPV 57型特异性引物进行多聚酶链反应(PCR),对标本的HPV相关DNA序列扩增,计算其阳性率;另取10个慢性鼻窦炎病变组织标本作为对照。 2.按入院顺序将2003.9~2004.8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收治的60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均经鼻内镜手术切除肉眼可见的病变后,随机分入用药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用药组患者术后连续服消瘤汤六个疗程,四周为一疗程,对照组术后不用药物治疗,均随访8个月以上,观察两组患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