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嘌呤(Purine)类物质是用于合成核酸的主要原料,在细胞增殖分化、能量代谢和氮代谢等过程中均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在嘌呤类物质的营养生理学功能研究中,以鸟嘌呤(Guanine)和腺嘌呤(Adenine)较多。次黄嘌呤(Hypoxanthine,Hx)是嘌呤代谢的一种中间产物。有研究表明,动物运动后血液中次黄嘌呤的水平大幅升高,但次黄嘌呤在动物生长和代谢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本文首先以雄性C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课题(2018YFD0500403-3)基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嘌呤(Purine)类物质是用于合成核酸的主要原料,在细胞增殖分化、能量代谢和氮代谢等过程中均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在嘌呤类物质的营养生理学功能研究中,以鸟嘌呤(Guanine)和腺嘌呤(Adenine)较多。次黄嘌呤(Hypoxanthine,Hx)是嘌呤代谢的一种中间产物。有研究表明,动物运动后血液中次黄嘌呤的水平大幅升高,但次黄嘌呤在动物生长和代谢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本文首先以雄性C57/BL小鼠为模型,在日粮中添加1%次黄嘌呤,饲喂6周,观察其对动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随后又以断奶仔猪为模型,选择240头健康的30日龄长白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头猪为一栏。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浓度(0.05%和0.1%)的次黄嘌呤,饲喂28天,观察其对仔猪生产发育、饲料转化率和腹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雄性C57/BL小鼠试验中:日粮添加1%次黄嘌呤可以极显著提高小鼠的体增重和饲料利用效率(P<0.01);日粮添加1%次黄嘌呤可提高小鼠脂肪组织的IGF-1R的敏感性、并有促进脂肪沉积的趋势;日粮添加1%次黄嘌呤可以通过提高小鼠肌肉的糖代谢水平,显著增加小鼠的氧消耗量和呼吸熵(P<0.05)以及极显著提高小鼠在4℃冷刺激条件下肌肉的产热能力(P<0.001);但是,腹腔注射次黄嘌呤的小鼠无此效应。在雌性C57/BL小鼠的饲养试验中,也验证了1%次黄嘌呤提高小鼠生长和饲料利用效率(P<0.001)的结果。(2)日粮添加0.05%的次黄嘌呤可以显著提高仔猪的平均日增重(P<0.05);而高剂量次黄嘌呤对日增重无明显影响;日粮添加0.05%和0.1%的次黄嘌呤对仔猪的料重比、腹泻率均没有显著影响,但具有提高仔猪平均日采食量的趋势。综上所述,日粮添加次黄嘌呤可以促进小鼠生长并提高小鼠的饲料利用效率;同时可通过促进小鼠的糖代谢,维持冷刺激条件下小鼠的体温;以及提高小鼠脂肪组织中IGF-1R敏感性并促进脂肪沉积。此外,次黄嘌呤还可以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的平均日增重。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发次黄嘌呤作为促进猪生长的营养调控物质提供了重要参考。
其他文献
膜分离技术在乳品加工行业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可基于膜孔径筛分作用及电荷效应,实现不同功能目标产物的高效分离。本文介绍了膜分离技术的过程及机理,并对不同类型的膜在乳品加工行业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讨论,重点阐述了乳品工业各环节中膜技术应用的难点及其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乳品除菌、乳品浓缩、蛋白分离、乳糖脱除及加工废水处理。最后基于目前所采用的膜材料及工艺,指出了膜技术处理乳制品未来的研究方向,为膜分
乳酸在食品、医药、化妆品、农业、化工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生物体机体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也是世界上公认的三大有机酸之一。然而,目前报道的能够产乳酸的芽孢杆菌菌种很少。本文从内蒙古传统发酵酸奶中分离出一株菌种DU-106,该菌具有高产乳酸的特性。本论文进一步对该菌株进行系统分类地位鉴定并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本文结果与结论如下:菌株DU-106为革兰氏阳性菌,呈现棒状,增殖方式为内生孢子,兼性厌
近年来花卉产业不断崛起,因其优美的观赏性成为了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种植业新兴产业中占领着一席之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发展,各国间贸易往来愈加频繁,物种引进、货物运输等带来的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危害也较为严重。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之一,地域位置优越,气候条件适宜,物流交易频繁,适宜多种园林植物花卉的生产、交易和运输,但是庞大的市场伴随着的不仅是可观的经济效益,随之而来的还有外来有害生
为开发新型蛋白资源,本论文研究了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幼虫粉替代鱼粉对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体成分、肌肉品质、抗氧化、碱性磷酸酶、血清生化指标、肠道形态及免疫因子表达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9.22±0.01 g的健康状况良好、规格均匀的罗非鱼600尾,随机分为5个组D0(鱼粉对照组)、S1(替代25%鱼
本实验通过对华南地区典型农作物(玉米、水稻、大豆)秸秆定期喷洒不同酸度的酸雨,结合酸雨对秸秆理化性质、分解相关酶活性及微生物结构的影响,探讨酸雨对秸秆养分释放的影响机制。实验设置三个处理:重度酸雨pH3、轻度酸雨pH5、CK(pH≈7.80),每个处理4个重复。本实验为期六个月,在处理后第1、2、4、6个月收集秸秆样品,每袋样品分2g于烘箱中烘至恒重并计算其干重剩余率及C、N、P含量测定,其余鲜样
猪肉是我国主要的肉类产品,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猪肉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因此提高猪肉产量对国民生活有着重要意义。猪肉按其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可以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其中骨骼肌是其最主要构成类型。因此,研究骨骼肌的发育调控过程有助于提高猪肉产量。猪骨骼肌的发育按肌纤维形成的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妊娠35天左右形成初级纤维,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妊娠第60天;在妊娠50-60天时开始形成次
本文以氨基酸导向农药理念为指导,结合昆虫取食溴虫腈后,在昆虫体内通过多功能氧化酶转变为具体杀虫活性化合物溴代吡咯腈,以溴虫腈为农药母体结构,设计构建并合成了两个不同系列氨基酸-溴虫腈偶合物,目的使新农药到达植物体内特定部位断裂酰胺键,随后在昆虫取食氨基酸-溴虫腈偶合物后,进入昆虫体内转变成溴代吡咯腈发挥药效。根据Chollet et al.,(2004)合成了含有羧基的杀真菌剂拌种咯(Fenpic
芦花鸡是我国较为原始的肉蛋兼用型品种,有着独特的外貌特征:全身羽毛呈黑白相间、宽窄一致的斑纹状。芦花表型是家禽中首先发现的性连锁遗传表型,但关于它的形成机制目前还在进一步探索中。本研究以不同表型的芦花鸡和非芦花表型的地方鸡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与CDKN2A基因上的4个SNP位点的关系,建立芦花基因的分子检测技术,这将对我国芦花鸡的选育与芦花基因的应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PCR扩增和DNA Sang
智能化农业的目标就是用机器取代人从而解放生产力,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力成本,解决传统农业的弊端。可靠、准确的多类分割是高级机器人感知任务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农业机器人的背景下,图像分割算法使机器人能够理解环境、采摘作物、监测作物健康状况、产量估测,是机器人取代人力完成任务的前提和基础。针对实际果园场景下芒果分割和采摘过程中存在的遮挡、重叠、小目标等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改进FCIS的芒果实例分割
皮肤受到烧伤、创伤后,为了防止微生物侵入,维持内环境稳定,促进伤口的愈合,需要敷料覆盖创面。创面敷料要求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透气性能以适应人体生理的需求。蚕丝蛋白不仅具备创面敷料所具有的基本性能,还因其易降解,有利于细胞粘附和生长以及易加工和修饰性等优点作为生物敷料而受到关注。本试验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桑蚕丝胶-柞蚕丝素生物敷料(Bombyx mori Sericin-An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