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大学英语学习到达高级阶段,即涉及到识别和理解隐喻时,困难便出现了。为了解决认识隐喻和理解隐喻的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大量理论和方法。如:比较理论、互动理论、凸显不平衡理论。这篇论文采用西方国家文化视角作为其理论框架,认为在大学生理解隐喻的过程中,隐喻背后的文化知识及隐喻所反映的文化经验对于理解隐喻意义,尤其是某文化特有的隐喻意义有很大作用。本文认为,在讲解隐喻意义的时候,如果教师能吧隐喻背后的文化知识引出来,并唤起学生对此隐喻的文化经验,隐喻理解将变得简单。本文采用调查问卷法和采访法收集数据,回答以下研究问题:为什么具备西方国家文化视角有利于对隐喻的理解?具备文化视角怎样促进隐喻的理解?问卷及采访所用材料是来自两篇奥巴马演说词中的20个隐喻句子。这两篇文章为:21世纪经济中的文字与教育(2005年6月)总统大学获胜后的演说(2008年11月)本文的研究对象来自吉林大学2007级非英语专业两个班的学生——A班和B班。每班有至少四十人参与调查问卷部分。A班学生的问卷涉及了文化知识的干预,而B班则没有此干扰。两班问卷调查同时进行。采访法也用了对比研究。采用两组学生——组A和组B,每组4人。组A进行了文化知识的干预,而组B则没有此干扰。本文提出了文化视角的概念。本文中文化视角指按照奥巴马两篇演说词中20个隐喻句子背后所反映出的每个西方国家文化知识点和文化经验来思考,理解,行事,吉林非英语系大三学生透过它理解隐喻的意义。本文也从一系列“关联”中找到了理论支撑。根据莱可夫和约翰逊的理论(1980),隐喻基于经验基础之上。而每个文化群体又有其独特的共同经验。这些经验赋予这个群体独特的视角,透过这个视角,人们观察世界,并对环境做出反应。这些共有经验,对世界的看法和反应构成了此群体的文化视角。拥有了这种反应某种文化的问花花是叫做先决条件,对其文化下的隐喻理解自然容易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