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扶余油田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境内,依托美丽富饶的松花江江畔。研究区东16-2区域构造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凹陷区东缘,扶新隆起带的扶余三号构造上,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的多高点穹隆背斜,属于裂缝性低渗透构造砂岩油藏。油藏埋深浅,平均埋藏深度为325-540米。研究区东16-2区位于扶余油田东部,目的层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扶杨油层,即下白垩统泉三、泉四段。东西两侧为断层遮挡。储层具有砂体厚度薄、侧向连通性差、中孔中低渗、强非均质、含油丰度低特征,油藏主要受构造控制。研究区面积3.04km2,泉三段地层的油层温度为31.5℃,压力系数为1.06,原始地层压力为4.4MPa。油层正常的压力系统,饱和压力为3.6MPa。地质储量为1184.1×104t,可采储量为390.7×104t,扶余油层主力油层是4、7、8、10、11、12小层,杨大城子油层主力油层是14、16、19、21、24、25小层,物性差异大,油层孔隙度主要分布在22-30%,渗透率主要分布20-200×10-3μm2,平均原始含油饱和度为72%。截至2011年12月全区有钻井496口,油井357口,水井139口,综合含水92.17%,可采储量采出程度72.9%,油田经过30多年的注水开发,含水率日益增高,正面临严峻的开发形势。无论在哪个阶段,油藏精细描述均是建立在合理的小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扶余油田东16-2区块泉四、泉三段小层划分对比的详细解析,彰示小层划分对比的原则方法,由老的杨大城子油层的六个砂组到新的扶余油层的四个砂组,而具体的又把泉头组三段的扶余油层划分出来了十三个小层以及泉头组四段的杨大城子油层划分出来了十七个小层;从小层对比的剖面图中可以看的出来,各个小层在厚度变化上不是很大,剖面连线比较平坦,这说明东16-2区块整体沉积环境应该是较稳定的。在对本区的目的层的小层进行的划分之后,为了更好的跟上生产节奏,又总结出五种单砂体的平面识别方法,即:河道之间的薄层砂沉积、河道与河道在高程上的区别、河道在演变中厚度的不同、河道的侧向叠加、河道由厚变薄再变厚;两种剖面识别方法,即:泥质间断面与钙质间断面。从而在小层的基础上又将扶余油层和杨大城子油层中除了1、2、5以外的小层都劈分成了早期和晚期,总结下来就是东16-2区块一共有五十七个单层。由于扶余油田东16-2区块发现已久,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之上,加以调整完善,最终使得小层划分的结果更加合理,科学印证了开发动态资料,为之后展开的沉积微相的细致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底。结合岩矿鉴定、重矿物组合特征等资料综合研究发现,扶杨油层物源方向主要来自南东部的长春-怀德三角洲沉积体系和南西方向的通榆-保康体系,其中保康-通榆体系是主要的物质源。在对研究区的沉积物的岩石学特征、沉积韵律、粒度分析、沉积构造,化石特征、泥岩颜色等多方面研究以后发现,泉头组四段划分1种大相,2类亚相,11个微相,定为三角洲相,亚相为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亚相,前缘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溢岸砂、河口坝、分流间湾;三角洲平原亚相可以细分为分流河道、溢岸砂、决口扇、分流间湾。纵向上的沉积演化为自下而上水进条件下的三角洲沉积。在泉三段(杨大城子油层组)可以识别出曲流河相,3类亚相,分别是:河床亚相、堤岸亚相、河漫亚相,进而又细分为7个微相,即:河床滞留、边滩、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滩、河漫湖泊以及河漫沼泽。利用测井曲线中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声波、电阻率等曲线来总结归纳出各个微相的测井相特征之后,再通过对取芯井的单井相研究,最后将这些特征应用到非取芯井中,从而更好的对全区所有井的剖面相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河道是本区一个重要的沉积微相类型,纵观前人对此的研究以及本次对东16-2区块的研究,最终总结了三种用来识别单一河道边界的方法,即:(1)河道砂体顶面层位高程差异(2)不连续的河间砂体(3)河道砂体规模的差异性。沉积微相对储层砂体在垂向上的分布状况以及平面上的展布特点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总体来看砂岩厚度、有效厚度、孔喉半径、非均质系数—突进系数、级差、变异系数主体是呈现出条带状的与沉积相中河道的展布是由WS至EN方向是一样的。而在溢岸砂、废弃河道等这些砂体发育较弱的微相中,这些参数的分布也是少于河道、点坝这样的强水动力中形成的微相。沉积微相影响这储层的存有性能,诸如分流河道、河口坝、点坝这样的优势沉积微相,是有利的油气富集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