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晋绥日报》发起的反“客里空”运动是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也是一个不断被不同话语“阐释”的历史事件,反“客里空”运动毫无疑问与新闻真实联系紧密。作为最早在行业内部开展自我反思和维护新闻真实的《晋绥日报》,其建构新闻真实话语的建构方式、建构意义等至今依然值得媒体借鉴。本文以费尔克拉夫所提出的话语分析理论的三个向度为理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内容分析、个案研究等不同方法,对《晋绥日报》新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晋绥日报》发起的反“客里空”运动是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也是一个不断被不同话语“阐释”的历史事件,反“客里空”运动毫无疑问与新闻真实联系紧密。作为最早在行业内部开展自我反思和维护新闻真实的《晋绥日报》,其建构新闻真实话语的建构方式、建构意义等至今依然值得媒体借鉴。本文以费尔克拉夫所提出的话语分析理论的三个向度为理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内容分析、个案研究等不同方法,对《晋绥日报》新闻真实话语建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话语分析,并对今后媒体如何坚持新闻真实进行思考。1942年整风运动所遗留下的宝贵财富和《抗战日报》(《晋绥日报》前身)长期以来的真实办报思想,为1947年反“客里空”运动的成功发起奠定坚实基础。抗战结束后随着土改报道的逐渐深入,“虚假”、“不负责”等不实作风在新闻领域凸显,媒体公信力受到一定程度损害,重拾公信力成为媒体重要任务之一,这也成为“反客里空”运动发起的现实因素。《晋绥日报》在新闻真实建构的文本向度实践中,从词汇、语法以及语篇等方面明晰“真实话语”的具体内涵,建构起“实事求是”、“严谨负责”、“群众喉舌”的新闻真实话语;在新闻真实建构的话语向度实践中,从话语生产方式入手,利用互文和互动两种策略,通过引用引语、不同媒介协作互动等方法,巧妙地将真实内涵与具体报道相结合,进一步帮助受众了解话语内涵;在新闻真实的社会实践向度中,《晋绥日报》通过主导议程、选取主题以及逻辑设立,借助多种渠道传播新闻真实话语,进一步拓展新闻真实的话语内涵。《晋绥日报》反“客里空”运动的开展是中国早期新闻真实话语建构的特殊历史。《晋绥日报》新闻真实话语建构的话语内容具有通俗语言、深刻思想和高超传播手段等特征,对新闻界坚守新闻真实的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晋绥日报》在建构新闻真实话语的过程中,不仅建构和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而且将党的新闻思想贯彻落实,在新闻界内部形成了反省式的媒介思维,在全社会形塑了反思式的社会习惯。上述无论是媒介思维还是社会习惯都是《晋绥日报》为新闻界所留下的宝贵财富,这些可借鉴的经验指引着当今媒体要立足服务人民、凸显媒体责任,创新内部交流通道、加强同群众的联系,将新闻真实思想贯穿于新闻传播的全过程。
其他文献
梯玛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它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土家族地区传承并发展着,这一历史过程彰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以土家族长篇巫祀古歌《梯玛歌》为研究对象,在细读《梯玛歌》文本的基础上,系统运用文化学理论与方法全方位、多视角的对梯玛歌进行系统全面的解读,在梯玛歌的唱词、文化内涵、文化功能上进行深度上的拓展,解析其背后隐藏的深刻内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梯玛歌的
当代社会“教育的期待”指的是一种隐含于大多数社会阶层的“功利性”的教育价值观,表现为通过应试教育实现个体向上的社会流动的期许;而“期待的教育”则是从应然层面的分析,表现为通过素质教育的开展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笔者选择恩施市E中作为研究个案,因为E中在“235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实现了“十二年十二跨越”的大进步。但是在田野调查后,笔者发现E中学的教育教学探索仍然服务于应试教育,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品质高,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是恩施州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生态文化旅游已经发展成为本地产业集群的首善产业,取得良好的成绩,并获批湖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但该地区受武陵山区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共同趋势,世界各民族之间也越来越发觉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当中有许多值得传承与发扬的内容,以往传统传播方式已经逐渐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而网络游戏传播效率快、传播范围广、受众多样化的特点受到关注,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游戏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播也成为学界讨论的问题,也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越来越来受到青少年群体的青睐,
近代以来,学界关于禁烟史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出版了大量专著与论文,但专门涉及到民国时期鄂西南禁烟状况及禁烟研究的著作极少,因此,笔者认为关于通过对民国时期鄂西南禁烟研究,不仅可以极大丰富近代禁烟区域史的内容,而且对于现在国家进行禁毒斗争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基于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运用民族学、人类学以及历史学等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希望通过对民国时期鄂西南禁烟情况的研究,一方面能评价和总结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视觉再现,视觉修辞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选取1950-2016年《人民画报》(中文版)800多期封面图片作为研究文本,从视觉修辞理论视野考察不同时期画报封面图片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问题,主要观照了视觉修辞呈现的中国形象是什么、是基于何种语境、使用了哪些策略,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以及新时代画报图片生产对塑造国家形象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本文第一部分展现了
雷思霈是明代宜昌籍的公安派文人,官至翰林院检讨。文学上与公安三袁相唱和,主张诗歌要抒人性情,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张。本文主要从雷思霈的诗集着手,探讨雷思霈的生平、交游、诗歌思想与诗歌特征,并分析这四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以期能够对雷思霈其人其诗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进而阐述其在明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具体如下:绪论部分主要针对雷思霈的研究价值和意义、雷思霈的研究现状展开。从研究价值上来看,研究雷思
“满堂音”是鹤峰县五里乡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它是在漫长的流传中逐步从皮影戏中脱离出来的一项民间说唱,2007年被列为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堂音剧团这个民间艺术团体展现了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乡音乡韵,对“满堂音”戏曲的传承和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剧团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也面临一些困境。本文运用文献法、深度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等方法,通过对鹤峰五里乡满堂音剧团的深入调查,分析探讨民间剧团在当
高等教育教学形态的发展有其内外逻辑,“双线融合教学”新形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当下,高等教育存在学校教学管理惯性沿袭、师生教学适应消极被动、课程资源供给结构失衡、信息技术条件支撑羸弱等问题,制约着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新形态的形成。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的理想图景在于教学时空弹性灵活,教学主体良性互动,教学内容整体融通。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培养师生双线教学适应能力,整合优化课程资源体系
谣言就如同病毒一般,不知何时会出现,也不确定何时会消亡。随着媒介的发展谣言也在不停的变换自身的寄生形态。新冠疫情期间,社交媒体不仅能及时传播最新疫情信息,也能成为谣言传播的主要平台。本文试图回答在新冠疫情时期网络谣言内容特点有哪些?传谣者的动机是什么?有哪些因素会对谣言传播产生影响?进而基于当下疫情发展趋势,对谣言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预判传播因子的预判,并给出对应性的建议。全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