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朗西斯科·司各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1940)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在其短暂的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共留下了一百六十多篇短篇小说和五部长篇小说,分别是《人间天堂》(This side of Paradise,1920)、《美丽与毁灭》(The Beautiful and Damned,1922)、《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1925)、《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1934)和《最后的大亨》(The Last Tycoon,1941)。正是长篇小说真正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的地位,而本篇文章也是以菲茨杰拉德的长篇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将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放在其所处的消费社会的大背景下来加以考察,有意识地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理论解读文本,通过揭示消费文化对人物生存境遇的影响和操纵,从历史社会的角度加深对菲茨杰拉德小说的理解。笔者将“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喻为一场战争:向内洞察,这是与内心物欲的搏斗,举目四顾,这是与以物质为基础的生存法则的抗衡。消费主义中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理论是我们观照“物”之性质影响的全新角度,而菲茨杰拉德的人生经历又是我们理解“人”之情感意念的突破口。“物”与“人”的战争分为三个战场:“身份”、“情感”和“意志”,本文也因此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物对人的身份的界定”,第一节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盖茨比为例说明财产对身份的建构,第二节以《了不起的盖茨比》及《美丽与毁灭》为例说明习性对身份的固化,社会阶层之间的区别本质上是财富的差别,但财富又会横向和纵向地延伸,一方面突破经济领域成为一种文化资本,另一方面经世代的传承演化为习性,习性同样是文化资本的体现,财产和习性成为获得身份的两大阻碍;第二部分是“物对人的情感的支配”,第一节“被购买的女神”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主人公黛西为例,黛西被盖茨比奉为女神,虽然她出生于富有阶层,但骨子里依然是金钱的奴隶,第二节“被消费的情感”以《夜色温柔》中的罗丝玛丽、巴比和尼科尔三位女性为例,指出经济理性成为了她们选择婚恋模式的依据,情感上丧失的快乐由消费快感来弥补,消费被她们当作了精神寄托和快乐源泉。第三部分是“物对人的意志的摧毁”,享乐主义式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不断消解着清教主义以勤奋工作和节俭简朴为美德的传统价值观,第一节“享乐的漩涡”是关于男性意志被享乐生活所腐蚀的悲剧,分析了《美丽与毁灭》中的安东尼和《夜色温柔》中的迪克,第二节“温柔的陷阱”是指在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中有一种倾向,即将女性视作引诱男性堕落的陷阱,她们是享乐生活的引领者,不仅无法给予男性一种正面力量的提升,反而间接地造成了男性的沉沦。总而言之,在“身份”、“情感”、“意志”三个战场上,“物”都以不同的方式折损了人、毁灭了人,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菲茨杰拉德是美国一战过后的一二十年里最深刻的观察者,他是“爵士乐时代”的编年史家,也是“爵士乐时代的桂冠诗人”,他以史学家的关怀和眼光记录下了一个时代的躁动,也以抒情诗人的浪漫和多思续写了亘古不变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