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器具有实时反应、灵敏度高、无需标记、原位分析等特点,现已经广泛应用于环境检测、食品分析、药物筛选及生化分析等领域。其中生化领域作为应用最广的方向,呈现出迅速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中之一即为检测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多巴胺作为一种儿茶酚和氨基组成的小分子物质,表现出极为强大的粘附能力,为其应用领域提供了广大的空间。在生物传感器中,多巴胺常用于通过表面改性来搭建二次反应平台,其中包括SPR传感器。本文以SPR传感器为主线,围绕SPR的数值分析及基于SPR的多巴胺分子反应体系构建两部分展开研究,最后通过动力学分析完善多巴胺反应体系。首先,利用基于菲涅尔公式的SPR分析软件Winspall,从纯水、50%7,醇和100%乙醇这三个方面对SPR曲线展开模拟,并与SPR实验结果作对比。结果发现,Winspall软件对SPR现象分析结果存在误差性,但可对SPR现象的改变趋势做出相对有效的预测。继而,采用Winspall软件从气相、液相和偶联单分子层三个方面对SPR中的最佳金膜厚度进行数值分析,最后确定了50nm左右的最佳厚度。随后,本文首次利用SPR传感器探究并归纳了多巴胺在金传感膜表面的反应体系:从pH、多巴胺浓度、缓冲液类型及多巴胺通入时间四方面展开实验研究。获得多巴胺在SPR传感器中和金传感膜的反应规律;发现多巴胺与金传感膜经优化后的反应条件为:多巴胺浓度2mg/ml, pH8.6, Tris缓冲溶液;在优化条件下,SPR现象消失的临界时间为通入多巴胺溶液16614s。以上综合分析了多巴胺在多种缓冲体系中浓度时间等反应影响因素,为其在SPR传感器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最后以动力学方程为基础,利用数学优化分析法对多巴胺在SPR中的传感图曲线进行非线性拟合,并分析计算结果。获得了多巴胺在不同pH,浓度和缓冲液的反应体系中,与金表面的结合与解离常数,并分析变化规律。这为构建多巴胺反应体系提供了定量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