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港口平面布置中常用的布置形式为挖入式港池。由于挖入式港池为典型的盲肠河段,港池内普遍存在回流运动。从主流扩散的泥沙进入港池,在港池口门附近以及港池内淤积,对港池正常运营造成影响。目前对挖入式港池淤积问题的研究主要从水流运动特性间接分析泥沙淤积机理,由于挖入式港池内水体为水、沙混合相流体,因此只有采用精确的模型才能真实的反应港池内水流运动特性,同时亦能从泥沙淤积的角度认识港池淤积机理。
本文主要工作如下:
(1)通过Mike建立挖入式港池二维水流数值模型,对不同挖入式港池的形式和水流工况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港口平面布置中常用的布置形式为挖入式港池。由于挖入式港池为典型的盲肠河段,港池内普遍存在回流运动。从主流扩散的泥沙进入港池,在港池口门附近以及港池内淤积,对港池正常运营造成影响。目前对挖入式港池淤积问题的研究主要从水流运动特性间接分析泥沙淤积机理,由于挖入式港池内水体为水、沙混合相流体,因此只有采用精确的模型才能真实的反应港池内水流运动特性,同时亦能从泥沙淤积的角度认识港池淤积机理。
本文主要工作如下:
(1)通过Mike建立挖入式港池二维水流数值模型,对不同挖入式港池的形式和水流工况,进行水流特性分析。河床演变模型的求解涉及到初值条件设定、边界条件设定、干湿边界处理、水工建筑物的处理四个方面,最后得到河床演变模型和泥沙输送模型。
(2)通过Flow-3D建立三维水流数值模型,模型的建立包括N-S连续方程、N-S动量方程、自由液面处理、紊流模型四个方面,采用离散化和迭代的方法进行模型的求解,获得水流压力场和速度场。
(3)进行游埠、罗洋、女埠、洲上挖入式港池三维水流结构分析。基于实际数据设置边值条件、初始条件、工况,其中游埠、罗洋、洲上挖入式港池均采用30°、60°、90°方案,女埠挖入式港池采用25°、45°、90°方案。对比分析不同方案的港池水深、表面流速分布和港池内三维流线。对于不同港池,回流大多在口门附近形成,形态多接近于椭圆。一部分水体分流后在离心力、重力作用下形成径向比降,形成径向环流。
(4)对各河段进行概化来水来沙的悬移质冲淤变形模拟,进行年际冲淤和多年泥沙冲淤趋势分析,确定其主要落淤部位,选定合理备选港址。对游埠、罗洋、女埠、洲上港池的不同方案进行泥沙淤积比较,分析其落淤机理,并选定落淤最小方案。对于顺直形、微弯凸岸河型,港池轴线角度越小,落淤量越小;对于微弯凹岸河形,落淤量与港池轴线角度无明显关系。
(5)研究和对比不同河段各方案的落淤厚度与集中落淤区,探明泥沙落淤机理。发现:港池三维水流旋涡与泥沙落淤部位一致,认为港池悬沙落淤机理为旋涡紊动耗散消能。最后提出挖入式港池的最优布置方案与减淤关键技术。
其他文献
金沙江流域地区矿产丰富,主要外运货物以煤炭、钢材、矿石和化学品等,外运物资需求每年上亿吨,而现有水运货物量与之相差甚远,外运和现有通过能力矛盾突出。航运发展严重滞后,若金沙江航运能合理开发,使长江航运能够上延到金沙江,这将为交通不便的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开发金沙江航运作用,可为金沙江流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而根据资源储量、产量预测金沙江流域的货运量,将是论证金沙江航运的开发建设的必要性是整个金沙江流域开发的基础。
(1)本文主要研究了金沙江流域的航运发展现状,分析了金沙江的自然
流域水环境容量研究是污染防治工作中实现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的核心技术环节,其中控制单元水环境容量计算是流域水环境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条件。平原河网地区地势平坦、河网交错,具有饮用水源、航运、纳污等功能。近年来,常州市水环境质量现状总体不佳,部分控制单元出现水质恶化现象,对河网水质断面考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通过构建常州运河以北研究区域水动力水质模型,在污染物现状排放的基础上,针对流域污染物最大允许纳污量进行研究,对改变常州运河以北水环境现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本文采用HEC-RAS软件,建立了以常州
湘江为全国内河高等级航道网的一部分,属长江水系高等级航道布局方案的“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中的一线。随着湘江流域大宗散货水路运输需要的日益增长,提升湘江航道等级,建设湘江永州至衡阳三级航道改扩建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琵琶洲弯险滩地处浯溪枢纽库区,水深较大但河道弯曲半径小且呈特殊的回头弯形式,又位于库区这类特殊环境。因此,对这种特殊的扫弯险滩进行研究并对相关工程给出参考意见十分有必要。本文采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湘江琵琶洲回头弯险滩的碍航特性及其整治措施进行了研究,并利用船舶操纵数学模型对整治效果进一
阶梯形丁坝在航道整治工程中已经广泛使用,但相关水力特性仅有少量研究,航道整治中相关方案设计与优化还缺乏理论指导,因此开展阶梯形丁坝水流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基于PIV水槽试验结果,分析了淹没阶梯形丁坝与单式断面丁坝周围时均流速的差异性,探讨了丁坝尺度和来流条件对丁坝区水流紊动特性的影响规律,取得了以下成果:
(1)在阶梯形丁坝内侧,流速较大的高速区位于坝顶以上靠近上游区域,纵向相对流速u+沿流程逐渐增大,并在下游远离丁坝的区域趋于稳定,流量Q越大,上游的u+越大,且u+取得最大
大部分内陆河道、湖泊的疏浚淤泥采用堆泥场放置处理,该方法可能浪费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已成为我国水环境治理工程发展的制约性问题之一。快速降低疏浚淤泥含水率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提出疏浚淤泥物理脱水的“水平电渗联合真空法”,并依据其基本原理设计了试验模型,以安徽省阜阳市城区水系综合整治工程为依托,开展了物理模型试验,揭示了水力冲挖淤泥水平电渗联合真空法的脱水机理,并提出了其脱水量计算方法。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
(1)提出了用于水力冲挖淤泥脱水的水平电渗联合真空法,并采用物理模型试验研
混凝土作为一种耐久性材料被广泛使用,但长久使用之后对其损伤程度缺乏检测,而循环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将会发生不同程度劣化,继而造成疲劳损伤,最终导致建筑物整体承载能力下降并出现破坏,因此加强对混凝土的无损检测,掌握混凝土损伤过程的演化规律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针对混凝土在单轴循环荷载作用下结合超声波、声发射检测技术探索损伤过程演化规律的研究思路较新。因此本文通过利用超声波和声发射技术并辅以力学特
隐伏溶洞群分布在隧道开挖轮廓线以外,给隧道施工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现有隐伏溶洞对隧道施工影响的研究多针对单个溶洞,与溶洞成群发育的实际情况有出入。以城开特长隧道为工程背景,从溶洞发育机理入手,先分析溶洞群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再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分析隧道穿越不同空间展布溶洞群时,围岩变形与支护结构受力特性,找出对隧道施工较为不利的溶洞群空间展布。然后针对不利于隧道施工安全的溶洞群空间展布,分析隧道不同开挖方法对隧道支护结构受力的影响,并对隧道注浆效果进行分析。考虑到地下岩溶水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近年来,全国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城市化发展,也使得居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此同时,城市化的进程也改变了原始地形地貌条件,使得雨水汇流模式发生了变化。
对于城市与山区交汇区形成的雨水汇流模式,我国现行的水利部门规范和市政部门规范均有其不适应性。针对此问题,设计人员在结合山区与城市管网推求至综合截面的洪峰流量时,常采用分区域计算洪峰流量然后线性叠加的方法,此种方法设计显得成果过于保守且增加不必要的工程损失。另一方面,我国有关单位虽引进了国外的大型水利计算软
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和风能资源,随着人类对油气资源和风能资源的不断开发,促成了越来越多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和风电机组的建造。钢管桩基础凭借其强度高、施工速度快、制作运输方便、环境影响小等优点,成为了海洋石油开发平台及海洋风力发电工程中最常采用的桩基形式。
在钢管桩打桩过程中,打桩设备锤击钢管桩桩顶所产生的冲击荷载以应力波的形式在钢管桩中传播,钢管桩经过数千次的锤击后贯入设计土层中,在这个过程中钢管桩桩身承受拉-压交变应力。横向焊缝的存在会影响打桩应力波的传播过程,进而影响桩身应力。目前,海洋
阶梯形丁坝在航道整治工程中应用广泛,但关于其坝头局部冲刷特性的研究却少有涉及。开展阶梯形丁坝局部冲刷特性研究,对丰富航道整治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可为航道整治工程设计优化提供技术支撑。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冲坑尺度随单因素变化规律,探讨了非恒定流对冲坑尺度的影响规律,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清水恒定流时,相同条件下,非淹没的单式丁坝与阶梯形丁坝达到最大冲深所需冲刷历时相同,床面最终形态基本一致,但单式丁坝的回流区尺度、回流负流速、冲坑形态尺度均大于阶梯形丁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