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中国多个梨主产省份爆发了一种枝干病害,疑似梨胴枯病(pear shoot canker)症状,嫩枝、枝条或主干的芽周围或桠杈处受害后形成红褐色的坏死斑,发病严重时病斑延伸至枝梢,导致整棵树死亡并且对梨树果实产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研究从中国6个省份的不同地区栽培的砂梨、西洋梨、白梨和富士苹果树上采集表现该症状的枝干病样,进行真菌的分离培养,研究结果如下: 该病害样品分离所得的181个真菌分离物中有143个分离物为拟茎点霉属病原菌,分离比例最高。通过3个基因(rDNA-ITS、actin、EF1-α)序列进化分析显示这些分离物鉴定为拟茎点霉属的五个种:Phomopsis fukushii(69个菌株)、Diaporthe eres(31个菌株)、P. amygdali(22个菌株)、P. longicolla(13个菌株)和D. neotheicola(8个菌株)。 根据菌落颜色、菌丝形态和生长速率、分生孢子器分布规律等,将所有拟茎点霉属菌株划分5个菌落类型,其中前2个类型中又分为两个菌落亚型;通过配制5种不同类型的培养基,筛选出大麦粒培养基为诱导该病原菌产生分生孢子最适培养基,分生孢子有α和β两种类型;α型分生孢子在实验条件下,4小时萌发率达到100%,而β型孢子持续观察10天后仍不萌发;且α型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致病力明显强于β型分生孢子。 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P. fukushii、D. eres和P. amygdali的代表菌株可以在无伤的砂梨(翠冠)枝条芽处诱发病斑,并且在一定的湿度条件下可在病部的黑色分生孢子器中泌出白色的分生孢子角。在西洋梨(三季和康德),砂梨(丰水)的离体枝条上接种菌丝块,5个种均可形成致病斑。活体接种和离体接种引起的症状与田间采集样品时基本一致,从病斑处再次分离得到病原菌,与原始接种菌株相同,完成了柯赫氏法则。结果表明最多分离到的病原菌P. fukushii、D. eres和P. amygdali是梨树胴枯病的主要致病菌,P. longicolla和D. neotheicola可能为有伤条件致病菌或者寄主特异性致病菌。 寄主范围测定中五个种的代表菌株在蔷薇科植物苹果、樱桃、海棠、桃和非蔷薇科植物猕猴桃上均可致病,但并不是在所有蔷薇科植物和非蔷薇科植物上均能致病,如蔷薇科的山楂和非蔷薇科的柑橘。 这是中国首次报道与梨树胴枯病相关的五种拟茎点霉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次报道D. eres和P. amygdali也是梨树枝干病害的重要病原;初次报道P. longicolla和D. neotheicola可侵染梨树,该实验不仅明确了我国梨主产区胴枯病的病原种类,拓宽了5种梨树胴枯病病原菌的寄主和地域范围,同时为明确该病发生规律从而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