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桩核冠是利用桩核插入根管内获得固位和抗力的一种冠修复体,已成为保留残根常用的方法。当残根冠部剩余牙体组织较多时,设计箍结构(又称牙本质肩领)可有效增强桩核冠修复后牙体的抗力。但对于牙折达龈下、或龋坏导致的残根达龈下时,常需要先通过牙龈切除术、牙冠延长术或正畸牵引术暴露龈下残根断面,然后再行桩核冠修复。本研究通过建立残根模型,应用铸造桩核和预成碳纤维桩核两种材质,分别采用模拟牙冠延长术和正畸牵引术两种方法在残根颈部设计不同高度的箍结构,拟研究不同材质、不同箍结构高度对残根抗折强度的影响,为临床残根桩核修复、桩核材质的选择和箍结构的合理设计提供参考。第一部分不同桩核和箍结构与牙根抗力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不同材料桩核及箍结构对牙体抗折强度的影响。材料和方法:32颗完整离体下颌第一前磨牙于颊侧釉牙骨质界上1.0mm处截冠,制备残根模型。模拟牙冠延长术在残根颈部预备箍结构;按桩核材料及箍结构不同分为四组:铸造桩核无箍结构组(A1组)、铸造桩核有箍结构组(A2组)、纤维桩无箍结构组(B1组)、纤维桩有箍结构组(B2组)。所有试件自铸造全冠颈缘完成线下2.0mm包埋于自凝塑料内,电子万能试验机以与牙长轴成150°、横梁位移速度1.0mm/min于颊尖顶加载,测定断裂载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α=0.05)。结果:四组试件的折裂载荷均值(KN)依次为:1.46±0.45、1.07±0.21、1.13±0.30、1.02±0.27。铸造桩核无箍结构组表现出显著高的折裂载荷(P<0.05)。桩核材料对试件的破损模式亦有显著的影响(P<0.05)。结论:残根桩核修复时,采用模拟牙冠延长术设计2.0 mm高的箍结构,与无箍结构组相比,降低了修复后牙体的抗力;预成碳纤维桩联合复合树脂核修复较铸造桩核修复在保护牙体组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二部分不同高度的箍结构与牙根抗力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不同高度的箍结构设计对预成碳纤维桩核修复后牙体抗力的影响。材料和方法:32颗完整离体下颌第一前磨牙于颊侧釉牙骨质界上1.0mm处截冠,制备残根模型。模拟牙冠延长术在残根颈部预备箍结构;按箍结构高度不同(0.0mm、1.0mm、2.0mm、3.0mm)分为四组,预成碳纤维桩联合复合树脂核修复残根。试件自铸造全冠颈缘完成线下2.0mm包埋于自凝塑料内,电子万能试验机以与牙长轴成150°、横梁位移速度1.0mm/min于颊尖顶加载,测定断裂载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α=0.05)。结果:四组试件的折裂载荷均值(KN)依次为:1.13±0.15、1.27±0.18、1.02±0.11、1.05±0.12。箍结构高度为1.0mm组与箍结构高度为2.0mm和3.0mm组相比,均表现出显著高的折裂载荷(P<0.05)。结论:预成碳纤维桩核系统修复残根时,通过模拟牙冠延长术在残根颈部设计2.0mm以上高度的箍结构时,会降低桩核修复后牙体的抗力。第三部分正畸牵引术联合箍结构设计与牙根抗力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不同高度的箍结构设计对预成碳纤维桩核修复后牙体抗力的影响。材料和方法:24颗完整离体下颌第一前磨牙于颊侧釉牙骨质界上1.0mm处截冠,制备残根模型。模拟正畸牵引-牙周联合术在残根颈部预备箍结构;按箍结构高度不同(0.0mm、1.0mm、2.0mm)依次分为三组,预成碳纤维桩联合复合树脂核修复残根。试件自铸造全冠颈缘完成线下2.0mm包埋于自凝塑料内,电子万能试验机以与牙长轴成150°、横梁位移速度1.0mm/min于颊尖顶加载,测定断裂载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α=0.05)。结果:三组试件的折裂载荷均值(KN)依次为:1.13±0.15、1.63±0.14、1.92±0.19。在残根颈部设计箍结构可显著提高牙体的抗力(P<0.05);且随着箍结构高度的增加,桩核修复后牙体的抗力显著增强(P<0.05)。结论:采用模拟正畸牵引-牙周联合术在残根颈部设计箍结构,可产生显著的箍效应;且箍结构高度越高,牙体的抗力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