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准扶贫项目的开展,更加注重对贫困群体致贫原因的精准识别。目前,多维贫困理论对致贫原因的表达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应用。多维贫困理论关注贫困群体由能力缺乏所引起的在生活、教育、健康等多方面的福利享有的缺乏。在进行学术研究时,需要将各维度进行权重分配,以使分析过程简化、明确。在学术界对维度权重分配没有统一定论的情况下,学者们普遍使用维度等权重的假设。将多维贫困理论应用到减贫领域的研究时,从维度权重分配的假设上,可以反映出三个事实情况:第一,多维减贫因素间有相关性;第二,减贫因素间为互补关系,也就是说某一贫困因子境况改善,便能减少整体性的贫困;第三,减贫因子间相关性影响减贫结果。然而,现有学者假设多维减贫因素间的互补性,忽视了特定条件下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和改变。减贫因子间不仅存在互补关系,还存在相互抵消的替代关系,这种替代关系会极大影响减贫结果。本文首先理清了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的研究脉络,进而以多维贫困理论为基础,探讨多维减贫因素间存在互补-替代关系,及互补-替代效应的发挥对减贫效果产生不同的改变和影响。在具体的分析上,经过对文献的梳理和总结,确定了多维贫困与反贫困的维度为:教育水平、住房条件、土地开发、精神观念、健康水平,选取了一定的指标对各维度进行了测度,其中,由于学术界对精神观念的研究和测度结果较少,本文采用李克特量表和因子分析的方法测度了精神观念的维度。确定了维度和指标体系后,选取宁夏中卫市和吴忠市的10个贫困村作为数据的采集区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到329份样本数据。进而,采用了学者们广泛使用的“AF”方法测度了农户存在的多维贫困状况,以确定从多维角度减贫的适宜性和必须性,采用Li等用于研究资本间互补替代关系对社会适应性影响上的回归分析法识别了多维减贫因素间存在互补-替代关系,据此选择出强互补性减贫因子,并说明选择出的强互补性减贫因子间的互补-替代性。在此基础上,构建模型证明减贫因素间的互补-替代关系会对减贫结果产生促进或抵消的作用,补充了现有研究的不足。最后,在对分析结果总结的基础上,说明了中国减贫实践中互补-替代效应的发挥,进而得出,减贫因子之间存在互补-替代性,互补性的减贫因子能促进其他减贫因子的改善,起到减贫作用,替代性减贫因子易对其他减贫因子的改善产生负向激励,降低减贫效果或致更深层次的贫困。扶贫切入点应集中在强互补因子的改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