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英国二十世纪上半叶杰出的现代主义小说家。1988年,马尔柯姆·布雷德伯里对伍尔夫在20世纪文学中的贡献作了如下评论:“她的全部创作之丰富和成就之巨大…使她一度曾被指责为狭隘的作品变得越来越成为她的时代、她的精神世界和现代艺术思想的精髓。”因此伍尔夫研究在国内外成为一个热门课题。纵观伍尔夫的创作生涯,她的小说基本上可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评论认为,伍尔夫前期的《远航》和《日与夜》属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而中期的《达罗威夫人》、《到灯塔去》和《海浪》属于经典的现代主义小说。学术界往往只谈伍尔夫如何背离传统,对于她与传统的联系,则讳莫如深。那么,伍尔夫中期的现代主义代表作与其前期的传统现实主义代表作在叙述手法上是否是彻底分道扬镳了呢?本文以热奈特的结构主义叙述学为理论视角对伍尔夫前、中期的《远航》和《到灯塔去》两部代表作品的叙述手法进行比较研究,以探究伍尔夫前期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与中期现代主义小说在叙述手法上的区别与联系。本文由导论、理论视角、论文主体和结论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论文的导论。通过对伍尔夫的生平、文学成就、《远航》和《到灯塔去》、以及相关文献回顾的介绍,旨在说明本文的选题原因、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为理论视角。这里主要介绍了结构主义叙述学、热奈特的叙述学理论以及热奈特的叙述学理论与叙述手法的关系。第三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该部分以热奈特的叙述学理论为视角,分别从叙述者、叙述焦点、叙述时序、叙述时限和叙述话语这五个最能反映叙述手法的基本要素出发,对伍尔夫前、中期两部代表作品《远航》和《到灯塔去》进行比较研究。首先是比较分析两部小说的叙述者类型。笔者分别从叙述者与叙述层次的关系和叙述者与小说所讲故事的关系对这两部小说分别进行研究比较。发现这两部小说都使用了“虚构域之外的不同虚构域的叙述者”这一叙述者类型。确定了叙述者,小说的叙述手法可以看作是叙述者对叙述焦点、叙述时序、叙述时限和叙述话的运用技巧,从而排除了作者在文本研究中的出现。其次是比较分析两部小说的叙述焦点。通过对伍尔夫前期小说《远航》的叙述焦点的研究,发现叙述者采用了“无焦点”来叙述客观事件、客观描写、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叙述者进行评论和人物的话语;而在《到灯塔去》中,叙述者则采用“可变的内在式焦点”来叙述不同人物的间接内心独白,辅以“外聚焦”对“可变的内在式焦点”叙述进行补充。再次是比较分析两部小说的叙述时序。通过对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之间顺叙关系的比较分析发现这两部小说都采用了“顺时”叙述的方式。进而比较分析了这两部小说的叙述时限。通过对叙述长度与故事时间长度之间关系的比较分析发现:在《远航》中,叙述者主要采用“等述”作为叙述时限;而在《到灯塔去》中,叙述者主要采用“静述”和“概略”为叙述时限。最后是比较分析两部小说的叙述话语。通过对人物话语叙述手法的比较研究发现:在《远航》中,叙述者主要采用“传达式引语”来叙述人物间的对话;而在《到灯塔去》中,叙述者主要采用“自由间接式引语”来叙述人物的间接内心独白。第五为本论文的结论部分。从上述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伍尔夫前期传统现实主义小说《远航》与其中期的现代主义意识流代表作品《到灯塔去》在叙述手法上并不是彻底决裂的,而是存在着区别与联系的。这种区别与联系深化了我们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与现代主义小说之间本质性区别与联系的普遍认识。由于篇幅有限,本论文并没有详尽这两部小说叙述手法的比较研究,因此成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尽管如此,笔者相信本研究可以为丰富伍尔夫研究尽一点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