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前,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有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或三系,和化学杀雄杂交种。生态雄性不育两系制种法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一条新途径,是未来油菜杂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有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或三系,和化学杀雄杂交种。生态雄性不育两系制种法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一条新途径,是未来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方向,生态雄性不育材料的发现和研究是其重要的基础工作。373S是本课题组发现并选育出的甘蓝型油菜细胞核生态雄性不育系。本研究通过田间育性调查和人工气候箱处理研究温度对373S育性的影响,石蜡切片法和苏木精染色法观察其雄蕊败育的细胞学特征,经典遗传学试验鉴定373S的遗传方式,同工酶电泳分析育性表现和同工酶变化的相关性,旨在揭示373S的遗传规律和败育特征,为生态雄性不育的理论研究和育种利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373S属温敏不育类型,初步揭示了其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和败育时期;373S的败育起始于单核期,其主要特点是单核期花粉粒中未见大液泡的形成,推测干扰了花粉粒的第一次有丝分裂,不能形成生殖核和营养核,从而最终导致小孢子败育;373S的不育性状受2对隐性核基因控制;373S不育花药与正常材料间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存在较明显差异,两种同工酶条带均有增加。
为提供杂交种选育可利用的遗传标记和揭示芥菜型油菜叶片黄化突变体的黄化机理,通过田间统计、叶绿素测定和同工酶分析,初步研究了芥菜型油菜叶片黄化突变体L638-y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与原始材料L638-g相比,黄化突变体L638-y的子叶宽度、株高、一次分枝数、单株产量均减少,始花期推迟1d,成熟期提早1d,说明叶片黄化突变对植株发育的进度影响较大;黄化突变体L638-y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明显降低,特别是叶绿素b含量锐减,说明突变影响了叶绿素a向叶绿素b的转变;黄化突变体L638-y与原始材料L638-g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的条带数目以及条带亮度均未发现较显著的差异。可知芥菜型油菜黄化突变体【,638-y可能为缺总Chl型,导致叶片缺绿的原因为叶绿素代谢异常。
其他文献
施肥结构对小麦产量与籽粒品质的形成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也是小麦栽培调控的主要技术策略,但不同肥料因子对小麦产量品质的作用,因土壤本身的特性差异而导致差异性结论,这主要是缺乏长期定位肥料试验。通过长期定位试验所形成的不同土壤肥力生境差异,来研究土壤肥力与肥料运筹对小麦产量与籽粒品质的影响,将有助真实揭示肥料及土壤养分生境对小麦产量、品质的作用,为小麦优质高产的肥料结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江苏
苦荞是重要的药食同源作物,其特有的营养组成对满足当前人们营养平衡的需求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其药用价值更深层次的发掘研究,苦荞己成为人们研究关注的焦点。且由于苦荞属廖科
本试验为探索黑龙港地区夏玉米对氮肥的合理运筹问题,确定适宜的施氮量与施氮时期及分配比例,选用夏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设六个施氮水平和三个追氮时期及分配比例,对夏玉米生
本试验通过对三个品种向日葵进行三种浓度的中性盐胁迫处理,研究酸性磷酸酯酶(APA)、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同工酶的活性变化以及向日葵的
1.本试验中水稻选用武粳15,采用软盘育秧、机械移栽,鸭子选用绍兴鸭。通过比较稻鸭共作处理与单一栽培处理,分析了稻鸭共作对稻田土壤、水体环境及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鸭共作可以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和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使稻田水体中NH_4~+-N、NO_3~--N、总氮以及溶解氧含量提高,增加水体养分。试验结果还显示,稻鸭共作在无氮时可以增加分蘖数量,在常规施氮时则可以控制水稻高峰苗;在无氮和常
水稻群体是由各个单株个体构成的,而单株个体又是由主茎不同的一次分蘖节位构成;水稻生产是在群体条件下进行,而群体是由个体构成,个体生产力则由主茎不同节位的产量因素构成;只有弄清群体条件下的个体节位生产力的数量变化特点,才能为合理调节群体结构提供基础。近年来在个体研究基础上有向节位深入的趋势,对水稻节位生产力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精确分析水稻各个节位的生产力情况,了解各节位产量构成因素情况,为水稻的精准
优良品种是作物获得高产的基础,而品种混杂和纯度降低会明显降低产量,快速准确地鉴定品种和进行纯度分析对于种子质量标准化、品种审定、种性辨别、产权保护均有重要作用。种质
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全球小麦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其主要病原菌是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赤霉病不仅造成小麦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籽粒中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