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旨在研究《喧哗与骚动》中人物语言的意义缺失。威廉.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展现的是三个兄弟的不同故事,这三人有着各自的语言问题。弱智的班吉无法说话,只能以内心思考的方式呈现他的语言。昆丁的语言时刻在现实和内心世界中转换,他时而注视着外部世界,时而又被内部的情感所困扰。杰生没有昆丁那样的忧虑,他的语言似乎是最符合正常人标准的,但是仔细察看就会发现其中也存在着问题。三兄弟各自的语言非常值得研究。语言始终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人物在语言表达上也都有着各自的问题。而本文通过研究他们各自的语言问题,来尝试发现福克纳为何把这部小说命名为“喧哗与骚动”,即意义缺失的原因。“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福克纳的语言特色以及评论界一些代表性人物对于其语言特色的评论观点。第一章从对昆丁.康普生的讨论出发。要证明由于昆丁的语言无法蕴含意义,他的死其实是可预见的。对于昆丁语言的讨论将以其独自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为起点,如此多的意象却未能使得昆丁的语言显现出意义。事实上,这些意象本身无法获得有意义的所指。第二章讨论的是杰生的语言。仔细读来,他语言中有一个明显的语法错误,即“I says”。在杰生的独白中很明显地存在“我”的双重人称,并且有规律可循。他其实是在第一人称I和第三人称I之间不断切换。通过研究他的语言和与别人的对话,我将证明杰生的语言也缺乏有意义的所指,他的语言只是不断地在重复自我所指的过程。根据布鲁姆的观点,这种自我所指就是一种缺乏意义的体现,更加重要的是自我所指的语言也无法为他人所理解。第三章将涉及班吉的语言。班吉的语言无法包含有意义的内容,他也不能正确地命名大部分事物,也就是无法正确地联系能指和所指。但是他一直在重复“凯蒂闻起来像树一样”,并且作者和评论家都为这句话赋予了意义,证明了它并非是单纯的字面比较。如果这一点成立,那么班吉语言中的意义就要超过他的两个兄弟,也能够在这部关于喧哗与骚动的小说中显示出有意义的元素。论文最后对三兄弟的语言问题进行归纳。在总结人物语言意义缺失的同时,也指出了由意义缺失所带来的另一个问题:交流缺失。但同时也指出了班吉对于正常语言交流的渴望和潜在的能力。在确定《喧哗与骚动》现代主义特征,即描写书中人物生活和语言无意义状态的同时,指出其作品中凸现出的传统价值观以及值得学界反思并进一步研究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