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辟谣平台的证伪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aoq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组织、机构以及普通个人等主体生产生活的“第二空间”。但不容忽视的是,互联网在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隐患与风险,其中谣言传播在互联网中表现更加显著。由于受利益驱动、网络传播碎片化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谣言在无边界的互联网空间中传播速度更加快速,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尤其是一些性质恶劣的谣言,如果不对其及时治理,谣言会由于具有高度“伪真实”成分而被轻易信服,从而给公众生活带来负面影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因此,对谣言进行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政府部门以及技术巨头等主体开始着眼于谣言治理,相关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其中建立网络辟谣平台便是其中的治理手段之一。本文主要包括绪论、正文、结语等三大部分。其中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并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随着互联网治理进程不断推进,对互联网治理的领域和层面也在不断细分,对谣言开展专项治理也被纳入管理范畴,网络辟谣平台便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其中,第一章主要是对现有的几类辟谣平台进行梳理,并分别从平台主体类型、辟谣平台间的互动特征两方面展开论述。当下网络辟谣平台按照性质分类主要包括官方辟谣平台、商业辟谣平台、专业机构以及媒体类辟谣平台和联合辟谣平台五大类,各平台也并分别在PC端与手机端设立了辟谣账号或其他终端形式;同时,在连接层面,辟谣平台通过互相嵌入形式实现了互相连通,使得辟谣信息能够在网络空间内规模化、覆盖性传播。第二章则主要对当下网络辟谣平台的证伪路径即辟谣的策略和方式进行探讨,具体包括对谣言信息的识别与筛选、辟谣信息内容的主要构成或组成要素以及在辟谣过程中主要运用的辟谣机制。其中在谣言搜集环节,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以及数据资源的掌握成为辟谣这一实践的行动基础,而在辟谣信息的生产制作层面,对辟谣主体身份的核实以及对对专业知识的运用成为辟谣关键。第三章主要对网络辟谣平台在辟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从平台联动、信息要素把握等层面展开探讨。分析发现,网络辟谣平台的设立迎合了当下对互联网展开治理的大背景,同时也实现了对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但由于平台设立时间较短且主体多元,也存在着诸方面的问题,包括辟谣信息本身的可信度、辟谣平台的形式化以及辟谣信息的同质化等。第四章针对上一章总结的问题提出建议,认为辟谣平台之后应该精简终端平台,提高信息制作质量以及充分联合网民力量展开辟谣。综上所述,文章提出建立一种权威、专业、一体式辟谣平台,即聚合全网资源,着力搭建一个辟谣平台,将不同领域主体的先进技术、信息资源等进行统筹,优化平台服务,打造一体式的、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专业化网络辟谣平台。
其他文献
《你可以信任谁?》是瑞秋·波特斯曼于2017年出版的一本有关信任的著作。译者选取本书的第二章和第三章作为翻译实践材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讲述了人们对机构信任感的减弱和信任产生的三个条件。作为信息类文本,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以客观、准确的表达方式向读者传递信息。因此译者将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作为翻译过程中的理论基础,以期译文能给读者带来与原文读者同样的阅读感受。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源文本中发现了多种不同
水墨人物画在我国自宋朝开始逐渐发展,但是中国传统人物画自魏晋时期就已产生,本篇论文主要研究和分析中国人物画造型观在各个历史时期演变的规律,找出影响水墨人物画造型观念演变的因素,研究各时期的水墨人物造型观的演变,研究当代水墨人物造型观的共性与特性,在古代、近代、当代造型观中继承与发展,并尝试找出未来造型观演变的规律。通过这种变化规律对未来水墨人物画造型观进行分析和展望。在我国水墨人物画造型观的发展中
“家住安源”是现代京剧《杜鹃山》中的选段,这部剧在我国现代京剧中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笔者通过前人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演唱对这一作品进行简要的分析及处理。“家住安源”这一选段极具现代京剧的特点,全曲通过故事主人公柯湘的口吻向听众中娓娓道来。全曲板式多变,节奏丰富,调式的运用也在传统的创作手法上进行了改革创新,唱词浅显易懂且生动形象,人物的情绪起伏与唱腔板式的特点完美融合使这一作品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
本实践报告选取《全球化城市简介》第一章作为翻译素材,该书由马克·亚伯拉罕森编写,于2020年出版。作为信息类文本,该书从经济、文化和政治等不同角度阐述了全球化是如何促进现代城市基本特征的形成。在完成文本特征分析后,笔者选择无灵主语的翻译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文本中大量运用客观陈述来阐述事实,从而导致文本出现无灵、名词化、被动以及抽象化倾向。笔者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概念语法隐喻的角度,
国际汉语教材是汉语学习者目的语学习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其了解中国文化的直接载体。城市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教材塑造优秀的城市文化不仅可以彰显城市魅力,有利于在学习者心目中塑造真实立体的城市形象;还有利于学习者产生强烈的新鲜感和认同感,增强其自身与城市的粘性,从而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基于国际汉语教材其传播方式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本文选择《新实用汉语课本》和《中
现代汉语中,“稍”、“稍微”、“微微”所修饰的VP中通常要求出现特定的数量成分,如“稍休息一会儿”、“稍微看了几本书”、“微微一笑”等。学界对于此类现象中数量成分的语义限制关注已久,但对于数量成分隐现规律(是否必须或可以出现)的考察仍不充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考察了VP中宾语的数量定语的隐现规律;VP中动词的数量补语的隐现规律;“稍/稍微+一X就Y”结构中“一”的隐现规律以及“微微+一X
现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什么”可参与构成很多否定义结构,形成表示否定意义的“什么”句式群。在这些结构中,疑问代词“什么”一般要和实词相搭配来实现否定义,但也有一种是仅和语气词搭配的,这就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否定义结构“什么呀”。否定义结构“什么呀”形式简短且固定,但却极具特殊性,因为该结构是由疑问标记出现于感叹句中表示否定的,这也就涉及到了疑问、感叹、否定三个范畴之间的互动交叉关系。因此,我们认为,对这一
王融(466-493),字元長,琅琊臨沂人,南朝齊文學家,琅琊王氏家族王導後人,學識淵博,博聞強記,尤擅文辭,被贊“博涉有文才”。與蕭衍、沈約、謝朓、王融、蕭琛、範雲、任昉、陸倕被稱為“竟陵八友”,為“永明體”創始人之一。王融文集《王融集》最早收於《南齊書》,《隋書·經籍志》中記錄有《王融集》10卷,《新唐書》《舊唐書》均記有10卷,《宋史》記7卷。現存《百三家集》錄《王融集》兩卷,《七十二家集》
爱国主义,对中华民族是最为核心的民族精魂,更是让各民族凝聚为一体的精神纽带。中学时期,学生已然开始形成“三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黄金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中学生道德素养水平提升的关键性课程,也是当下让学生懂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结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首先,笔者通
本论文以中国油画风景地域化的发展趋势为出发点,通过研究徽州地域题材油画风景发展概况。深入探究徽州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光,并结合具体创作实践案例,分析徽州的地理环境特征与历史人文特征在油画风景作品中的具体呈现,总结徽州地域环境特征与历史人文特征对徽州地域题材油画风景创作产生的影响,从中不断地体会徽州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徽州优美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为徽州地域题材油画风景创作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创作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