锰基电极的电容脱盐性能及电吸附Cu2+的实验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工业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的同时给淡水资源的需求量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人类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自然水体干扰超过了环境承载量,使得水资源危机日益加剧。因此,如何对水体进行淡化和净化成了关键。而电容去离子以其低能耗、低成本和循环利用能力强等特点,引起了广泛关注。与传统基于双电层静电吸附方式不同的是,法拉第去离子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使得离子得以去除。本论文以锰基材料制备电极作为阴极,组建成杂化电容去离子装置(HCDI)分别探究其脱盐和去除重金属性能,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水热反应时长对Mn O2的晶相和结构进行可控调节,探究了其在相转变过程对于脱盐性能的影响。其脱盐量会随着二氧化锰晶体生长中结晶度增加和晶相转变而降低。表面吸附和钠离子插层共同作用于脱盐效果,高结晶度Mn O2主要由插层作用控制,而对于结晶较差的Mn O2电极,其表面吸附作用更为突出。结果显示,低结晶度的δ相的层状结构Mn O2-1h展现出最佳的电容去离子能力和电荷效率,在500 mg L-1的Na Cl溶液中展现出21.32 mg g-1的脱盐量且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2)针对传统活性炭电极材料由于电极退化造成较差循环稳定性,因此合成了KOH活化的氮掺杂中孔碳基微球(K-NMCS),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负载Mn O2合成(MK-NMCS),探究其电容脱盐性能及在去除重金属离子Cu2+和Pb2+能力。MK-NMCS电极在500 mg L-1的Na Cl溶液中脱盐量达到25.39 mg g-1。随着Mn O2的负载,极大提高了MK-NMCS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在100 mg L-1的Cu2+和Pb2+溶液中去除量分别为22.7 mg g-1和26.7 mg g-1。且经历50次循环后依旧保持良好的脱盐和去重金属性能(3)通过对δ相二氧化锰层间离子的调节,使得所合成的Na,K,Mg离子层状二氧化锰Na B、KB和Mg B的层间距为7.17?、7.23?和9.70?。Mg离子调节层间距后,在500 mg L-1的Na Cl溶液中Mg B的脱盐量可达到59.9 mg g-1。不同离子的脱盐量与层间距、阳离子的水合离子半径以及阳离子所带电荷量有关。在100 mg L-1的Cu2+溶液中,Mg B展现出了29.8 mg g-1的最佳的铜离子去除量,且60次循环后依旧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其他文献
近年来,荧光液晶材料在发光二极管、信息存储、传感器、一维半导体等领域的潜在应用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α-氰基二苯乙烯既可以作为液晶基元来构筑液晶材料,同时其衍生物又
21世纪以来,互联网讯速发展,成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线上服务和网络通信成为一种趋势。互联网上的个性化推送服务,如定向广告投放、网页语言自动选择、当地新闻实时推送,以及网络安全问题的溯源追踪等都需要IP定位技术,即根据每个网络主机唯一的IP地址标识确定其所在的地理位置。虽然现在已经有许多优秀的IP定位技术,但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网络测量的精确度不高,变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公共卫生部门和机构普遍利用大众媒体,使公众及时了解与疾病相关的信息,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的改变,从而避免感染,并对疾病的传播进行了有效控制,这表明
利用表面共价偶合反应“自下而上”制备的共价有机纳米结构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及较好的电子传输能力,在分子电子学、分子纳米传感器件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这些有机纳
丝状真菌Podospora anserina(P.anserina)中含有非常多与木质纤维素降解相关的蛋白酶类,在生物能源转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木质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在生物燃料
金属团簇配合物在发现之初由于具有独特的金属键而受到关注。目前金属团簇配合物研究趋向高核化与功能化。高核金属团簇配合物分子尺寸可以达到纳米级,成为具有确定组成及结
本文在查阅已有织构刀具文献基础上,提出了原位成型方法制备不同尺寸微织构陶瓷刀具,通过干车削45号钢和40Cr研究刀具的车削性能和寿命,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原位成型不同
纳米阵列材料具有整齐的结构和较高的比表面积,在光学吸收和载流子定向迁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为进一步提高TiO2纳米棒阵列的光电催化性能,氧空位和二维纳米片协同提高光生
化纤行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期间重点支持的行业,而粘胶短纤维又是化纤行业重点发展的种类之一。粘胶短纤维是化纤行业内在国际上有较优势的品种,同时也是比较稀缺的纺织材
药物递送系统(如胶束、纳米颗粒、聚合物和脂质体)可以解决药物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水溶性差、半衰期短、生物相容性低、排泄迅速及靶向性差等副作用,因此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