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在微创介入术、射频仪器不断完善背景下,射频消融术疗法在肝癌病人中的应用率日渐提升。相比常规开放性手术,射频消融术虽所属微创术,侵袭性小,安全性高,但病人焦虑、紧张心理尚无减轻,会引发程度不等的应激反应,不利于手术顺利进行。一般局部麻醉或单次使用镇痛药物不能实现理想镇静目的,作为一类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右美托咪定在抗焦虑、镇痛与镇静方面表现良好,且易唤醒,患者情绪稳定,几乎无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肝癌射频消融术治疗患者镇静效果及应激反应的影响,为肝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优化术中镇静用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82例行肝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右美托咪定(D组)、咪达唑仑(M组),但实际实验中有4例患者脱落,最终D组纳入38例患者,M组纳入40例患者。术前皆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处理,所用药物为利多卡因(1%)。在M组,于手术开始前10min,静注咪达唑仑(0.05 mg/kg)(10min内注完)、芬太尼(1.0μg/kg),接着在0.05 mg·kg-1·h-1速率下静脉输注咪达唑仑;在D组,于手术开始前10min静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10min内注完),芬太尼(1.0μg/kg),接着以0.5μg·kg-1·h-1的速率输注右美托咪定。在注射剂量上,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各为0.1mg/kg、1.0μg/kg,用生理盐水制备至20m L溶液。记录两组麻醉开始前即刻(T0)、手术开始后10min(T1)、手术结束时(T2)的SBP、DBP、HR、RR、SPO2,并抽取同一部位非输液侧外周静脉血5m L并离心提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不同时间点的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浓度,以及GLU水平,记录术中芬太尼用量,手术镇静期间相关不良反应(包括心动过缓、术中体动反应、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血压异常等)发生率。结果1.与T0比较,M组和D组T1时SBP、DBP均明显升高(P<0.05),T2时M组SBP、DBP仍处于较高水平(P<0.05),但D组SBP、DBP基本恢复到麻醉开始前即刻水平,显著低于M组(P<0.05);与T0比较,T1时M组HR明显升高(P<0.05),D组HR明显降低(P<0.05),T1~T2时D组HR显著低于M组(P<0.05);与T0比较,M组和D组T1时RR均明显降低(P<0.05),且D组RR显著高于M组(P<0.05),T2时M组和D组RR均基本恢复到麻醉开始前即刻水平;与T0比较,M组和D组T1时SPO2均明显降低(P<0.05),T2时M组SPO2仍处于较低水平(P<0.05),但D组SPO2基本恢复到麻醉开始前即刻水平,显著高于M组(P<0.05)。2.与T0比较,M组和D组T1~T2时E、NE均明显升高(P<0.05),但D组T1~T2时E、NE显著低于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M组T1~T2时GLU明显升高(P<0.05),但D组GLU未发生明显变化,GLU显著低于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芬太尼用量少于M组,且P<0.05,即在此方面两组表现出显著差别。4.在术中体动反应、恶心呕吐、呼吸抑制、高血压与低血压发生率方面,M组相较D组较高,且P<0.05,即均表现出显著差别。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减少肝癌射频消融术患者应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