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是首先由经济变革引起社会结构转型,导致家庭变迁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从而引发了居住空间的转型。笔者以1820年至1920年宁波慈城为研究范围,以其近代传统住宅传承与演变的各种基本类型作为线索,研究其从建筑单体直至院落组织层面的空间变化规律。本文的第一个视角,以社会学的角度,在近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下,聚焦于家族与家庭层面的社会意识、组织结构、居住习惯与行为以及生活方式等的变迁,具体表现在近代城市高密度、家族层面的分户加速,家庭小型化等方面,并分析其在具体空间环境上的反映。其次,从传统建筑空间构成的角度,讨论其从结构框架、单座建筑与庭院三个层面的类型变化规律。在类型研究的基础上,对慈城近代传统住宅的实际案例分别从建筑单体与院落组织两个方面以图示分析的方式表达,以探究其近代化转型的演变规律。虽然本文的核心内容,是对传统建筑近代化转型历史过程的研究,以此“自下而上”的规律性探讨,为当代城市历史街区传统肌理与建筑的保护更新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论文正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详细介绍本文的研究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二章,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近代城市社会变迁对居住空间产生的影响,从社会与城市、家族与家族聚居区和家庭与建筑单体三个层次,其各自居住行为的变迁,都会在相对应的空间环境中得到反映。尤其是在家族与家庭层面的变迁,直接影响了居住空间的演变。第三章,在单座建筑的层面上进行类型学的分析与表达。以单层三开间带檐廊单体作为基本类型,存在进深、开间与层高三个方向的变化,同时单体的组合又形成了五种主要的单体类型。第四章,在院落单体与组织的层面上进行类型学的分析与表达。建筑单体与庭院围合形成院落单体,院落单体通过纵向与横向的组合扩展产生复杂的院落空间组织,同时,地界对院落空间的划分也在近代趋向复杂。第五章为结语,同时对研究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