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贝那鲁肽及利拉鲁肽对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腰围和内脏脂肪组织含量的影响,比较二者改善内脏脂肪堆积作用的疗效。方法按照入组及排除标准,本研究选取自2018年11月至2020年5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二甲双胍单药或二甲双胍(每日大于等于1500mg)联合磺脲类治疗血糖未达标的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37例为研究对象(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和分型标准),Hb A1c 7.0-12%,近3个月未改变降糖治疗方案。导入期两周,停用磺脲类药物,二甲双胍维持原剂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贝那鲁肽组和利拉鲁肽组。基线时收集患者既往史、用药史、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基线及治疗14周后行临床生化指标监测: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肾功等常规生化。采用韩国生产的Inbody720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体重、BMI、体脂质量、体脂百分比、腰臀比、内脏脂肪面积、骨骼肌质量;Philips IE Elite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心外膜脂肪厚度(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美国Prodigy Primo型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体重、BMI、体脂质量、腹部Android区脂肪含量(Android脂肪)、腹部Android区脂肪含量百分比(Android%脂肪)、髋部Gynoid区脂肪含量(Gynoid脂肪)、髋部Gynoid区脂肪含量百分比(Gynoid%脂肪)。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学差异为P<0.05。结果1.基线情况:本研究入组37人,其中贝那鲁肽组2人和利拉鲁肽组1人均因恶心、呕吐不能耐受而退组,共完成实验34人。贝那鲁肽组和利拉鲁肽组的一般资料和常规生化指标、腰围、体重、BMI、体脂质量、体脂百分比、腰臀比、内脏脂肪面积、骨骼肌质量、EAT、Android脂肪、Android%脂肪、Gynoid脂肪、Gynoid%脂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过程中体重及腰围的变化:贝那鲁肽组和利拉鲁肽组体重及腰围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下降。3.终点情况:3.1贝那鲁肽组治疗后的FPG、2h PG、Hb A1c、腰围、体重、BMI、体脂质量、体脂百分比、腰臀比、内脏脂肪面积、Android脂肪、Android%脂肪、Gynoid脂肪、Gynoid%脂肪较基线时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前后患者的TC、TG、HDL-C、LDL-C、EAT、骨骼肌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利拉鲁肽组治疗后的FPG、2h PG、Hb A1c、腰围、体重、BMI、体脂质量、体脂百分比、腰臀比、内脏脂肪面积、Android脂肪、Android%脂肪、Gynoid脂肪、Gynoid%脂肪较基线时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前后患者的TC、TG、HDL-C、LDL-C、EAT、骨骼肌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贝那鲁肽组和利拉鲁肽组两组间结果比较,贝那鲁肽组和利拉鲁肽组FPG、2h PG、Hb A1c下降幅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贝那鲁肽组的腰围、体重、BMI、体脂质量、体脂百分比、腰臀比、内脏脂肪面积、Android脂肪、Gynoid脂肪下降的幅度优于利拉鲁肽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内脏脂肪面积与体重、腰围、BMI、体脂质量、体脂百分比、腰臀比、Android脂肪、Android%脂肪、Gynoid脂肪、Gynoid%脂肪相关(r=0.711,P=0.000;r=0.499,P=0.003;r=0.754,P=0.000;r=0.930,P=0.000;r=0.772,P=0.000;r=0.617,P=0.000;r=0.854,P=0.000;r=0.742,P=0.000;r=0.746,P=0.000;r=0.556,P=0.001)。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内脏脂肪面积=-28.778+2.900体脂质量+63.110腰臀比。体脂质量、腰臀比与内脏脂肪面积呈正相关(β=2.900,P<0.05;β=63.110,P<0.05)。结论1.贝那鲁肽与利拉鲁肽降糖疗效类似;2.贝那鲁肽降低血糖同时还有减轻体重、减小腰围、减少内脏脂肪堆积的作用;3.贝那鲁肽减轻体重、减小腰围、减少内脏脂肪堆积作用优于利拉鲁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