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不锈钢供水管材腐蚀性试验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nao6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供水系统90%以上都使用金属管材,但是金属管材长期处于水环境中容易发生腐蚀,产生的腐蚀产物进入水体会造成饮用水的二次污染,引发一系列的水质安全问题;课题以《薄壁不锈钢管道技术规范》(GB/T 29038—2012)规定的可用作供水管材并且市场使用率最高的304、304L和316L不锈钢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实际供水管网,借助水质分析、电化学、表面分析等手段研究不锈钢管材的腐蚀规律及对供水水质的影响,通过静态浸泡试验方法探究铁细菌、余氯浓度对不锈钢管材的腐蚀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不锈钢管材动态腐蚀模拟试验:通过环形生物膜反应器(Biofilm Annular Reactor,BAR)、磁力搅拌器装置模拟动态试验,试验运行120d,pH、TDS、浑浊度、金属离子浓度等水质指标远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的限值;电化学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测试得出三种不锈钢的快速腐蚀均是发生在前30d,60d后进入腐蚀稳定期;三种材料的耐腐蚀性能从高到低依次是316L、304L、304;扫描电镜图看到不锈钢表面仍较光滑,只发生轻微的局部腐蚀;X射线能谱分析检测发现不锈钢表面已有生物结构覆盖,通过异养菌平板计数法,得到表面附着细菌密度从高到低依次是304、304L、316L;(2)铁细菌对不锈钢的腐蚀影响:设置加菌与无菌组对照试验。扫描电镜图中可以看出加菌组挂片表面附着大量的铁细菌;电化学指标得到加菌组的腐蚀速率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逐渐变大,无菌组腐蚀速率在前10d增大,之后逐渐稳定;铁细菌的存在,促使腐蚀电位负移,腐蚀电流增大,交流阻抗极化电阻减小,加速不锈钢的腐蚀;316L受铁细菌腐蚀影响最小,304L居中,304最大。(3)余氯浓度对不锈钢的腐蚀影响:向灭菌之后的自来水投加次氯酸钠溶液,分别控制余氯浓度0.2 mg/L、0.5 mg/L、1.0 mg/L、2.0 mg/L、4.0 mg/L,由于余氯自身的衰减作用,为维持余氯浓度,每24小时更换浸泡水。三种不锈钢在各浓度余氯溶液中的腐蚀变化规律相似,腐蚀总体上呈现先加快最后稳定的趋势,三种不锈钢的腐蚀速率随着余氯浓度的增加而变快。在400倍放大倍数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到,各组不锈钢挂片表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点坑,发生了点蚀;随着余氯浓度的增加,点坑的数量和深度也在增加,点蚀加重。
其他文献
大气CO2浓度的升高和重金属污染不仅会对土壤及植物中的氮素转化以及氮循环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会对植物的氮素吸收以及正常生长发育产生不可忽视的改变。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因素,随着大气环境的改变,CO2浓度升高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CO2浓度的变化必将会对植物以及农作等产生影响。而工业的快速发展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土壤中的重金属会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逐渐积累最终抑制植物
随着原油开采和运输难度的增大,许多油田在原油开采、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添加了有机含氯助剂,导致原油中的有机氯化物含量大幅升高.原油中的有机氯化物无法通过电脱盐有效脱除,会随原油进入常减压蒸馏装置及二次加工装置,造成设备腐蚀、氯化铵结晶堵塞、催化剂中毒等问题.介绍了原油加工过程中有机氯化物的来源、有机氯化物腐蚀的原因及常减压蒸馏装置、加氢装置及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的典型腐蚀案例,并总结了原油加工过程中有机氯化物的防护措施.
新的国家标准GB/T 4334-2020“金属和合金的腐蚀奥氏体及铁素体一奥氏体(双相)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于2020年11月1日正式实施.与旧标准相比,新标准废除了旧标准中方法D:不锈钢硝酸—氢氟酸腐蚀试验方法;增加了方法F:铜—硫酸铜—35%硫酸腐蚀试验方法和方法G:40%硫酸-硫酸铁腐蚀试验方法.同时,新标准对适用范围、取样方法和尺寸、敏化热处理制度等内容均进行了修订.通过新旧标准修订要点的梳理,列举与旧标准的异同点,有助于标准使用者加深对新标准的理解和认识.结果 表明:新标准进行了系统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