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规模能源开发往往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诸多不良影响,石油作为我国规范使用的重要能源之一,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催生一连串的环境问题。地下水作为环境要素之一,已经引起国家环境管理部门和环保科技人员的空前重视,如何在合理开发能源以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防止项目建设对地下水环境的不良影响在工程规划中变得尤为突出。本论文以宁东油田为例,对油田地区的地下水环境评价的内容和技术进行研究。宁东油田位于我国素有“聚宝盘”美誉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由于该地区气候干旱,地表多被风积沙覆盖,天然苦咸水广泛分布,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压力巨大。在宁东油田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充分调查掌握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区内主要含水层为第四系和下白垩系罗汉洞组组成的潜水含水层以及下白垩系环河组、洛河组组成的承压水含水层。综合场地情况以及评价内容,把本次地下水评价工作定为I类二级,为掌握区域的地下水环境现状,对丰、枯两期水质水位进行监测和评价。结合项目具体规划和生产需求,根据承压水的Dupuit方程对油田地下水水位降深和影响半径进行计算,采用HYDRUS-1D软件和GMS软件分别对敏感点的非饱和带、饱水带多种非正常工况下的石油类、COD等特征因子运移进行模拟预测。根据计算结果,目标含水层—白垩系承压水含水层的厚度较大,富水性好,项目的取水规模不足以造成明显影响。另外,一维非饱和带的监测点浓度增长曲线表明非正常工况下的石油类在风积黄土中运移速度较快,被吸附的效果比较明显,在服务年限内并没有下渗到含水层中,但同时也暴露在非饱和带中存留时间过长的问题。在饱和带的污染运移模拟的套外返水过程中,也可以发现石油类超标的年限较长,且运移距离较远。对联合站、采出水处理站等敏感地点的污染泄露模拟预测表明COD、氨氮污染的运移距离较短,污染物浓度变小趋势明显,对研究区内含水层及周围居民井的影响都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