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黄河中下游的孟津黄河湿地和山东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对象,其中孟津黄河湿地为大面积人工垦植湿地,黄河三角洲湿地为天然湿地,人为干扰因素较少,论文系统采集了这两个湿地中的水体、典型的植物和表层土壤,分别进行总汞和甲基汞的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结果: (1)孟津黄河湿地土壤中总汞的平均值为24.19±18.56ng/g,范围为1.70~71.59ng/g;山东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中总汞的平均值为36.76±35.84ng/g,范围为7.33~81.46ng/g;均低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一级标准(自然背景下150ng/g)的限值。孟津黄河湿地水体中总汞含量的平均值为11.40±7.95ng/L,范围为2.52~22.01ng/L;山东黄河三角洲湿地水体中总汞含量的平均值为16.68±22.84ng/L,范围为2.52~56.78 ng/L;均低于目前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三类地表水标准汞含量限值(100ng/L)。孟津黄河湿地植物中总汞平均含量的范围为2.67~48.88ng/g,山东黄河三角洲湿地植物中总汞平均含量的范围为12.40~34.89ng/g,与陆生植物的一般含量(含量范围在10~50ng/g,平均值在24ng/g)水平相当。因此,两个黄河湿地均未受到汞的污染。 (2)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活动对孟津黄河湿地岸边区土壤和水体中汞的分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调水调沙前后,土壤中总汞的差异不明显,但甲基汞的含量变化明显,且在调水调沙后,刚退水后湿地土壤甲基汞含量明显偏低;水体中总汞的含量在调水调沙后不稳定期明显较低,且接近于黄河主河道水体的含量;然而,调水调沙前后植物中汞的分布变化不规则,这与植物自身的生理结构特征和代谢活动有关。 (3)孟津黄河湿地岸边区为天然湿地,过渡区为人工湿地和少量旱作耕地,保护区外为旱作耕地,通过对比发现,无论是土壤还是植物,总汞和甲基汞的含量在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中均明显高于旱作耕地,并且同种旱地作物及其土壤中总汞的含量水平相当,而甲基汞的含量均呈现出过渡区>保护区外,说明湿地是汞重要的“源”和“汇”之一,并具有较高的甲基化能力。 (4)对比孟津黄河湿地和黄河三角洲湿地,无论是土壤还是水体,总汞的分布变化不规则,而甲基汞的含量均呈现出孟津>山东;与其他湿地相比,两个黄河湿地土壤和水体中的总汞和甲基汞含量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