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高温电解水蒸气制氢技术以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为核心反应器,可为能源的转化和存储提供重要途径,但是受SOEC性能与稳定性限制,SOEC的商业化程度仍然受阻。研究SOEC单电池的微观结构对其性能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单体SOEC结构复杂,迄今仍面临定量分析困难、构效关系不明晰的科学问题。本文工作围绕氧离子传导型镍-氧化钇稳定氧化锆/氧化钇稳定氧化锆/镧锶钴铁-镉掺杂二氧化铈(Ni-8Y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温电解水蒸气制氢技术以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为核心反应器,可为能源的转化和存储提供重要途径,但是受SOEC性能与稳定性限制,SOEC的商业化程度仍然受阻。研究SOEC单电池的微观结构对其性能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单体SOEC结构复杂,迄今仍面临定量分析困难、构效关系不明晰的科学问题。本文工作围绕氧离子传导型镍-氧化钇稳定氧化锆/氧化钇稳定氧化锆/镧锶钴铁-镉掺杂二氧化铈(Ni-8YSZ/8YSZ/LSCF-GDC)型电池,利用先进的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三维成像技术深入研究Ni-YSZ/YSZ/LSCF-GDC电池的结构与其电解水性能的相关性,主要创新点包括:在方法层面,优化了样品预处理与图像预处理方法,并建立了电池样品-测试参数数据库;在研究层面,通过将电池微观结构与其宏观性能结合分析,为SOEC性能优化提供了策略参考。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了FIB-SEM研究Ni-8YSZ/8YSZ/LSCF-GDC大面积电池的制样流程、最佳测试参数与图像预处理方法,并将之用于本文电极与电解质材料的表征研究。实验验证了Buehler Epothin树脂包埋该类型电池的优势地位,确立了Ni-YSZ氢电极、YSZ电解质与LSCF-GDC氧电极各自的最佳电子成像参数,包括电压、电流与探测模式。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线性阴影矫正和Gamma矫正对原始电子图像进行灰度矫正与亮度矫正,从而有效提高了图像分割精度。2.利用FIB-SEM定量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的LSCF-GDC氧电极的三维孔隙结构,并通过阻抗谱与电压-电流曲线评估了电池SOEC性能,据此探究了LSCF-GDC氧电极的最佳烧结温度及其退化机理。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在900℃(C900)、1000℃(C1000-1h)与1100℃(C1100)条件下制备的电池初始性能分别为0.5A cm-2、0.88 A cm-2与0.66 A cm-2,证实C1000-1h氧电极性能最佳。C1000-1h氧电极中,与气体扩散和传质过程相关的极化阻抗最小。稳定性测试表明C1000-1h电池稳定性最好,运行130 h的性能衰退速率为0.016 V kh-1。三维结构分析表明C900氧电极孔隙度最小且孔隙曲折度最大,不利于气体传输,与EIS测试结果一致。C1100电极的孔隙表面积最小,能提供的催化活性位点有限导致其性能较差。3.通过共烧结和分步烧结法制备了大尺寸半电池(8YSZ/Ni-8YSZ/Ni-3YSZ),并测试其电解水性能。利用FIB-SEM量化分析了电池的电解质结构、电极孔隙结构、电解质与电极界面结构,结合EIS特征探讨了不同烧结工艺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机理。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共烧结电池具有更好的初始性能(0.73 A cm-2)与稳定性。FIB-SEM结构分析表明分步烧结电池的电解质略厚,其孔隙度(2.71%)约是共烧结电池的2倍,是导致欧姆极化增大的主要原因。分步烧结电池燃料电极的孔隙连通性较差且具有较高曲折度,增加了气体传质阻力,导致电池性能比较低。共烧结电池在电解质/燃料电极界面处具有较细Ni和YSZ,可以产生更多催化反应位点,从而降低了电池的活化极化损失。4.首先通过在常规Ni-YSZ氢电极上浸渍CGO纳米颗粒,使得电池的初始电流密度提高50%且稳定性提高。随后利用FIB-SEM比较研究了Ni-YSZ氢电极运行前后的三维结构,结果表明常规Ni-YSZ电极经过100 h电解水运行后,Ni含量明显降低1.16%,而浸渍CGO的Ni-YSZ电极中,Ni的降低幅度可以忽略。结合其他的相关研究结果,证明CGO纳米颗粒在电解过程中在Ni表面形成了保护层,防止了Ni的进一步蒸发。总结来说,通过将CGO浸渍到传统Ni-YSZ电极中,能够防止三相界面密度降低,并为析氢反应提供额外的活性位点,从而优化电池SOEC性能。
其他文献
工程实践和研究发现,部分地区采用滴灌后,季节性地下水位变幅使得暗管并不是长期处于设计临界地下水位以下,而是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降,暗管周围的土壤水环境在饱和区与非饱和区域不断切换。当暗管顶部剩余水头不足时,将导致暗管排水能力降低,甚至不排水,严重影响干旱区盐碱地治理。本文围绕非饱和土壤环境对暗管排水的作用机理这一关键问题,通过入渗试验观察传统暗管埋设方式下的绕流特征、分析绕流形成的影响因素;基于非饱和
我国西部地区沟壑纵横且泥岩地层分布广泛,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交通强国”等政策的深入实施和切实推进,越来越多的高速铁路隧道工程将应运而生。高铁线路对底部变形的要求极其严格,而泥岩遇水具有膨胀、软化及崩解的特性,因此,对泥岩隧道仰拱病害机理及控制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科学价值。本文旨在探究高铁隧道仰拱底鼓变形的演变机理及控制技术措施,以泥岩地区仰拱底鼓变形特征为研究出
新疆绿洲农业区非灌溉季漫长,在此期间,冻融显著改变土壤水盐运移过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本研究针对北疆绿洲棉田土壤盐渍化、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以北疆绿洲区典型棉区—玛纳斯河流域下野地灌区不同滴灌年限棉田(7~22年)以及邻近自然荒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分析、定点监测、田间调查和控制试验等方法,探究不同情景影响下(滴灌年限、冻融和秋耕方式)土壤物理结构、养分存储、盐分分布和微生物特性的时空分布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常年连作种植和大量化肥使用,棉田土壤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大量研究表明,土壤特征与土壤微生物息息相关,微生物组大数据在土壤健康的评价指标制定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然而,目前新疆棉田土壤微生物组与土壤健康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新疆棉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研究不足,季节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功能预测研究较少,缺乏足够的土壤微生物大数据,无法把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解
玉米(Zea mays L.)机械粒收是现代玉米生产技术和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收获期籽粒含水率高已成为影响机械粒收质量的重要因素。以往关于玉米籽粒脱水问题已有较多研究,但对冷凉气候条件下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研究不足,制约了东北北部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推广。本文通过在东北冷凉气候区设置品种试验(2015~2017年)、密度试验(2017~2018年)、播期试验(2017~2018年)和覆膜试验(2018
目的:为了快速实时的跟踪与监测棉花氮素营养状况,进一步为棉花精准施肥管理提供依据,通过棉花氮素光谱信息与含氮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探究优化光谱指数和特征波段在棉花氮素监测模型构建中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研制便携式氮素快速监测设备,开发相应的软件系统,实现棉花光谱信息的实时采集与传输,利用云技术设计棉花氮素监测与管理云平台,与采集设备、软件系统融合对接,最终建立基于高光谱信息的棉花氮素快速监测系统,为棉花
熔盐堆是国际上推荐的第四代先进核反应堆中唯一使用液态燃料的反应堆,这个特点使得放射化学可在熔盐堆中发挥比在任何其他反应堆中更为重要的作用,故而熔盐堆又被视为“化学堆”或“化学家的反应堆”。熔盐堆中裂变产物的行为分布与反应堆中子经济性、燃料利用率、堆运行效率和安全、燃料处理密切联系。其中,裂变产物碘由于质量范围宽、裂变产额高、物理化学性质复杂,在裂变产物中占据着特殊位置,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论文将
共价有机框架(COFs: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材料是由有机小分子连接体通过共价键合构筑,以热力学控制的可逆共价聚合形成的具有结晶性的多孔有机网络。COFs的官能结构可以调控替换,孔隙分布均匀且可以根据单体控制,周期重复的单元有利于丰富位点的密度,这些使得COFs无论在直接构筑催化位点还是构筑催化剂的前驱体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氧还原反应(ORR:oxygen re
商业核反应堆所使用的传统UO2燃料芯块的低导热能力限制了反应堆的堆芯功率,并对反应堆的运行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尤其在面对主冷却剂缺失等严重事故时缺乏事故容错能力。为此,全球主要的核能国家都启动了事故容错燃料的研发项目。在不改变UO2中子特性的前提下,热导率增强型UO2芯块最有希望在较短的周期内投入商业堆使用。提高UO2热导率的一个重要途经就是提高UO2的晶粒尺寸,通过提高UO2的晶粒尺寸还能够有效
中子俘获截面数据在核物理、核天体物理以及核科学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高精度的中子俘获截面对很多领域而言都是重要的参数。宇宙中元素起源一直是天体物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大爆炸原初核合成解释了轻元素的产生,而恒星中的核燃烧过程可以解释从碳到铁的元素的产生。对于比铁更重的元素,中子俘获反应是其产生的主要途径。铒(natEr)、钐(natSm)元素的多种同位素是天体物理s过程路径上的重要核素,如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