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30%Si合金的制备及组织和性能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88903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含Si量过共晶Al-Si合金具有低热膨胀系数、良好的热导率以及较好的力学性能等特点,在电子封装材料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采用熔铸法制备高含Si量Al-Si合金具有工艺简便、成本低、材料致密度高等优点。然而随着Si含量的增加,合金中出现大量粗大的初晶硅,以及细长的针状共晶硅,严重割裂基体,降低了合金的各项性能。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其微观组织,以提高合金的力学和物理性能。本文通过熔铸法制备Al-30%Si合金,研究了铸态下初晶硅和共晶硅的生长规律以及熔体过热处理、混溶处理、变质处理,以及固溶热处理对Al-30%Si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Al-30%Si合金的抗弯强度、热导率以及热膨胀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在Al-30%Si合金凝固过程中,微观组织中的板片状和五瓣星状初晶硅均遵循TPRE(孪晶凹角机制)生长机制,并且Si相的生长以及长大后的形貌均受其生长环境的影响(如温度、浓度和杂质)。(2)研究了熔体过热(200℃~500℃)处理对Al-30%Si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过热度的升高,初晶硅的平均尺寸呈下降趋势,但形态依然为板片状和五瓣星状,而共晶硅的尺寸与形貌基本保持不变。(3)研究了不同温度熔体的混溶对Al-30%Si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高温熔体的温度为1350℃,低温熔体的温度区间为740℃~820℃。结果表明:高、低温熔体混溶处理对Al-30%Si合金的组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当低温熔体温度为760℃混溶时,合金初晶硅的平均尺寸减小,五瓣星状的初晶硅基本消失,但共晶硅的尺寸与形貌未变。(4)采用Al-3%P中间合金对Al-30%Si合金进行变质处理,结果表明:P元素对合金中的初晶硅具有显著的细化作用,当P加入量为0.15%时,细化效果最佳,初晶硅平均尺寸减小为33.2μm,形态由板片状和五瓣星状转变为多角块状,共晶硅的平均尺寸也相对减小,但形貌依然为针状。并且,经过0.15%P变质处理合金的抗弯强度由125.76MPa提高至207.53MPa,热导率由121.67W/(m·k)提高至175.21W/(m·k),但热膨胀系数的改变较小。(5)研究了固溶热处理对P变质Al-30%Si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规律。采用一次加热的单级固溶处理和两次加热的二级固溶处理方法,分别对合金进行加热和保温处理,结果表明:采用530℃×6h的单级固溶处理,能够使初晶硅和共晶硅的形态得到一定的改善,初晶硅的尖角基本消失,形态趋于圆整,共晶硅由细小的针状转变为短棒状;而采用570℃×2h+530℃×2h二级固溶处理,能够使初晶硅形态由多角块状转变为接近球状,并且,共晶硅的形貌和分布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转变成了细小的球状颗粒,均匀弥散的分布于Al基体中。同时,固溶处理可使变质后的合金抗弯强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单级固溶处理后(530℃×6h)合金抗弯强度提高至218.31MPa,二级固溶处理(570℃×2h+530℃×2h)过后,合金的抗弯强度可进一步提高至232.45MPa。
其他文献
本文对2.4mm厚的5A06铝合金及3mm厚的AZ31镁合金进行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Friction Stir Spot Welding,FSpW)试验,研究不同工艺参数对接头力学性能及显微组织的影响,并建立了铝合金和镁合金回填式FSpW热机耦合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回填式FSpW接头温度场、材料流动及材料变形行为。对5A06铝合金设计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旋转速度、扎入时间和回填时间)对接头
光电探测器是将光子转化为可探测收集电信号的一种光电子器件,根据光电探测器的材料与结构不同,应用的出口也不尽相同。小到通讯、大到导弹制导都随处可见光电探测器的身影。其中,半导体材料已经是贯穿整个社会技术革命的要素,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推进了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速度。制造一片高性能的微芯片更是要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流程,所以光电探测器的未来发展依旧是极具有挑战性的。本课题在调研了各种半导体材
当前我国配网现多采用小电流接地方式,主要包括中性点不接地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两种方式。为保证接地故障发生时系统的稳定对称运行,常选用小电流接地方式,以此来稳定接地发生后仍能有两个小时的故障处理时间。同时由于存在故障电流过小,不利于故障线路的选线查找的困难,倒至当前采用的选线方法多存在选线不准和选线研判时间过长等弊端。而随着配电网的发展日趋复杂,负荷日益增大,电网带接地故障的长时间运行,一方面会引
路径跟踪是智能汽车发展的基础技术之一,智能汽车在跟踪路径行驶过程中由于行驶环境复杂多变,对车辆横向稳定性形成巨大挑战。本文对路径跟踪过程中的车辆横向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建立聚类分析数据库。根据最优预瞄理论和稳态圆周运动假设,推导出理想的横摆角速度进行路径跟踪,同时考虑到实际横摆角速度与理想横摆角速度之间存在误差,建立基于模糊PID的主动转向控制对理想横摆角速度进行跟踪。分
自适应控制系统(Adaptive Control System)是一种在系统参数未知或系统参数易受到环境等其他因素影响时采用的一种自调节控制系统。它可以有效地抑制干扰和一些不确定因素,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无人驾驶等多个领域,因此对自适应扰动抑制控制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很有必要。随着移动机器人系统的发展和应用,移动小车控制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针对移动小车的自适应扰动抑制系统设计具有较高理论与应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壤重金属对农作物的污染问题愈发严峻,因此,研究植物抗重金属相关基因的功能及其对重金属胁迫的响应机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课题以拟南芥WRKY转录因子家族的WRKY33基因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调控重金属镉(Cadmium,Cd)胁迫响应中的功能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对拟南芥WRKY33基因表达模式的研究结果显示,WRKY33基因在拟南芥中
碎米是碾米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营养成分和整米相似,但价格不足整米的一半。碎米大多用于动物饲料,不仅降低了商品价值,而且造成了稻谷资源的浪费。碎米中的蛋白质高,并且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低过敏性等优点,但其低溶解度限制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本文以碎米为原料,采用碱提酸沉法制备大米谷蛋白(rice glutelin,RG),选择三聚磷酸钠作为磷酸化试剂对大米谷蛋白进行磷酸化改性,并对磷酸化改性后大米
在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地铁进入更多的城市,用来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结构和效率。更多大型地铁车站和深基坑的出现,致使地下连续墙更加频繁的出现在深基坑围护结构应用中。合肥地铁建设起步晚,地下连续墙应用和技术研究仍在初步阶段。本论文以合肥某地铁车站为例,开展了上软下硬地层中双轮铣槽设备进行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国内外地下连续墙技术发展和应用现状,从地质、水文和周边建筑物环境
近年来,随着道路车辆外廓尺寸限制的放宽,长头车因其安全性高、舒适性好、维修性强等优点,在国内市场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对长头载重汽车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其振动特性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主要内容围绕某新型长头载重汽车在怠速工况下驾驶室地板抖动剧烈,以90 km/h的速度行驶过程中出现驾驶室侧围异常振动、发生开裂的现象展开研究。本文首先对该车驾驶室异常振动问题进行故障分析,判断出了故障的大致来源。通过实车
车轮作为汽车行驶系统重要部件,其强度和可靠性对整车安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车辆与地面接触的唯一桥梁,车轮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受力是极其复杂的,针对车轮的疲劳耐久性研究仍面临巨大挑战。本文将多轴疲劳理论应用到车轮疲劳分析中,旨在完善多轴疲劳寿命预测方法,提高多轴随机载荷作用下车轮疲劳寿命预测精度。本文以某重型商用车前车轮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道路试验载荷谱与有限元仿真分析相结合的动态应力应变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