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因城镇化建设导致的资源和环境的问题日益凸显,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尤其近年来,各大城市在遭受大暴雨的侵袭后,由于地下排水系统粗放脆弱,致使洪涝灾害严重,许多城市陷入“逢雨必涝,逢涝必瘫”的窘境。然而降雨过后,由于缺乏完善的“滞水、蓄水”设施,致使丰富的雨水资源白白流失,又使其无法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如何改善城市雨水环境,降低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如何更好的利用雨水资源为人民造福祉,已成为当下迫在眉睫的难题与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曾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在此背景下,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同年12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城市绿地系统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重要的运行载体,通过转变传统排水防涝思路,让城市“弹性”适应雨水环境,提高城市“免疫力”,将绿地系统作为重要的海绵体之一,下雨时,将雨水吸收、净化并蓄存;用水时,将雨水释放、流动至城市各功能区,采取合理措施,将初期雨水的径流污染削减掉,完成雨水的循环再利用,缓解旱涝灾害带来的城市压力。本文以城市绿地系统为核心研究对象,通过对绿地系统中各类绿地景观措施的分析与对比,结合我国国内资源与环境现状以及海绵城市建设下相关国家政策的出台,展示以可持续发展方式设计城市区域内的水敏性景观,以较低技术含量实现城市的宜居性,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整合背景下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