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认同:明清以来德州苏禄东王后裔研究

来源 :聊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实行“怀夷柔远、厚往薄来”的政策,自三宝太监郑和下南洋之后,南洋诸国纷至沓来,中外交流空前繁荣。菲律宾和中国是一水之隔的近邻,明朝永乐年间,是中菲两国关系史上往来最为频繁的时期,而菲律宾群岛南部的苏禄国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往来尤为密切。明清时期,纵观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东部地区的交通大动脉,是全国政治信息沟通、南北物资输送、各地文化传播、人才交流的重要通道。德州是一个因运河而兴的城市,明清时期,德州因发达的运河航运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繁荣之地。在德州市城北的北营村,坐落着一座永乐年间的苏禄东王墓,这是苏禄同我国进行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明永乐十五年(1417),菲律宾苏禄东王、西王和峒王妻率340多人的使团到中国朝贡,受到明成祖朱棣的隆重接待。之后,使团沿大运河南下归国,途中东王不幸在德州病故,永乐皇帝予以王礼厚葬。东王王妃、二王子、三王子以及侍从10人按照中国习俗留华守墓。永乐帝赐祭田数顷,免纳租税,并拨回民陈咬柱、马丑斯、夏乃马三户供役,同王妃、王子共同守墓。从此以后苏禄东王的后裔世代在德州繁衍生息,历经明、清、民国至今已近六个世纪。本文以苏禄东王后裔客居中国并逐渐融入中华民族为线索,分为四部分,分别为:第一部分,介绍古苏禄国的概况、苏禄东王访华的背景、苏禄东王访华过程以及病逝德州的情况,说明了苏禄东王后裔留居德州的原因。第二部分,表述苏禄东王后裔守墓而留居德州时,明王朝对其以国宾身份给予优厚待遇,之后经历减俸事件,东王后裔开始由国宾向平民过渡,最终于清初入籍德州,成为清朝的编民。通过对每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进行描述,力求清晰的呈现出东王后裔在华身份的转变。第三部分,探究北营回民自然村的形成与变迁过程,其中包括了“北营”村名的由来、北营村的变迁和北营清真寺的历史,涉及了苏禄东王后裔的人口数量变化、宗教风俗习惯和生存环境的变迁等。第四部分,解析了“温安夏马陈”五姓的自我认同和相互认同,同时介绍了“温安夏马陈”说法的由来,是对苏禄东王后裔对待自己族群历史的心理层面的探析。当前,对于苏禄东王后裔的研究缺乏对民间文献以及民间记忆的挖掘利用。本文试图清晰地梳理苏禄东王后裔在华生活过程,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对正史、地方志、民间文献及东王后裔的历史记忆进行解读,并从心理层面探析外来民族在民族融合过程中的对其本身的认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均有所创新。
其他文献
海瑞在淳安、兴国、应天等地做官时,针对当时的弊政,他广泛地推行改革。在吏治方面,严惩贪吏、抑制豪强、制定约法、禁绝贿赂,革除冗员、量才录用。经济方面,推行一条鞭法,禁止豪强
伴随着新出土墓志的增多,墓志研究已经从传统的史料分析趋向于史学分析。有唐一代庞大的国家运作体系中,士人一旦踏入仕宦之途,即使湮灭于天地,国家仍通过赠官、谥号、墓志、神道
1922-1927年的非基督教运动,历时6年,规模大、范围广、影响深,特别是运动后引起的全国性教会改革,对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使其成为基督教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