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肾病是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成为终末期肾衰的主要病因,其发病机制与高糖状态下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终末产物生成增多、多元醇代谢途径异常和蛋白激酶C激活等密切相关。已有大量证据表明,持续高血糖引起机体多种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由此形成的非酶糖基化终末产物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有效地阻断非酶糖基化反应、抑制非酶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是防治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糖尿病肾病治疗的新靶点,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抑制剂将成为一类新型的糖尿病肾病治疗药物。前期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抑制活性筛选研究发现,玉米须提取物对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玉米须是禾木科玉蜀属植物玉米Zea mays L.的干燥花蕊和柱头,最早见于《滇南本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版(一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材标准》1985(一部)收录品种。味淡,性平,入肝、肾、小肠三经,有利尿消肿、平肝利胆、通乳泄热之功效。全国各地(尤其吉林省)均广泛栽培玉米,作为玉米副产物玉米须的资源十分丰富,但对其开发利用非常有限,大部分被白白丢弃。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溶剂提取和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手段对玉米须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进行分离部位的分离,通过体外模型筛选,确定了玉米须中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抑制作用有效部位。为阐明玉米须对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十八烷基键合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制备液相色谱和重结晶等手段从玉米须水提取物的三氯甲烷和乙酸乙酯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综合运用EI-MS、ESI-MS、CD、1H-NMR、13C-NMR、DEPT、HSQC、HMBC、1H-1H COSY、NOESY、TOESY等波谱数据鉴定了其中3个倍半萜类化合物,4个二萜类化合物,4个黄酮类化合物,3个含氮类化合物,4个酚类化合物和1个甾醇苷类化合物,通过化学和光谱方法鉴定了19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是:环-(L-脯氨酸-L-缬氨酸)(Ⅰ),香草酸(Ⅱ),对羟基苯乙酮(Ⅲ),玉米须酸A(对[(4’S)-4’-羟基-5’,5’-二甲基-1’-环己烯基]苯甲酸,Ⅳ),玉米须酸B(对(6’-羟基-5’,5’-二甲基-1’-环己烯基)-1-环己烯酸,Ⅴ),玉米须酸C(对[(6’S)-6’-羟基-5’,5’-二甲基-1’-环己烯基]苯甲酸,Ⅵ),3α-羟基-对映-贝壳杉-15-烯-17-羧酸-19-羧酸甲酯(Ⅶ),19-羟基-对映-贝壳杉-15-烯-17-羧酸(Ⅷ),对映-贝壳杉-15-烯-17,19-二羧酸(Ⅸ),17-羟基-对映-贝壳杉烷-15-烯-19-羧酸(X),3,4-二羟基苯乙酮(Ⅺ),5-羟基吡啶-2-甲酸甲酯(Ⅻ),5-羟基吡啶-2-甲酸乙酯(ⅩⅢ),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ⅩⅣ),Alternanthin(ⅩⅤ),胡萝卜苷(ⅩⅥ),木犀草素(ⅩⅦ),Salvitin(ⅩⅧ),柯伊利素(ⅩⅨ)。其中化合物Ⅳ、Ⅴ、Ⅶ和Ⅷ为新化合物,化合物Ⅰ、Ⅲ、Ⅹ、Ⅻ、ⅩⅢ、ⅩⅣ和ⅩⅧ为首次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体外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体系测定各化合物抑制活性结果表明,酚类化合物Ⅺ、ⅩⅣ,黄酮类化合物ⅩⅤ、ⅩⅦ、ⅩⅧ、ⅩⅨ对AGEs形成有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108.43μM,428.59μM,45.31μM,16.29μM,52.25μM和39.44μM,其中化合物ⅩⅦ对AGEs生成的抑制作用与氨基胍(IC50=15.94μM)相近。本研究采用生物活性指导下的导向分离模式研究玉米须对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抑制作用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旨在阐明其物质基础和结构与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创新药物奠定基础,开拓玉米须的综合利用,带动农村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