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自噬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一种生理现象,细胞在饥饿状态下,会消化自己体内的细胞质或细胞器来度过难关,也称之为“细胞自噬”。创伤后机体处于高代谢低合成状态,出现机体能量不足;而细胞在饥饿状态下自噬作用明显增强,自噬体增加,进而势必影响机体机能的改变,最终对创伤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因此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单核细胞的自噬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创伤程度、创伤后糖代谢和预后之间的关系,阐明创伤后外周血单核细胞自噬水平的变化规律,从而为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线索。方法1.根据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 , ISS)或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将创伤患者分为轻伤组、重伤组、严重伤组,轻伤组(多发伤ISS<16,或部位伤AIS=1~2)、重伤组(16≤ISS<25,或AIS=3)、严重伤组(ISS≥25,或AIS≥4),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分别于创伤后24 h、3 d、5 d、10 d采集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分离法分离创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自噬现象。2.将分离得到的单核细胞进行丹(磺)酰戊二胺(monodansylcadaverin,MDC,自噬体的特异染色剂)染色并裂解,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激发光波长380nm、发射光波长525nm)测定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3.于创伤后24h、3d、5d检测患者血糖水平,分析创伤后外周血单核细胞自噬变化与血糖的相关性。4.记录入组创伤患者的感染并发症等结局,分析创伤后外周血单核细胞自噬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本实验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从形态学上证实了创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自噬现象的存在,表现为双层膜结构的自噬体位于细胞核旁,呈圆形或椭圆形,其内包含细胞质或细胞器。2.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下,创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荧光颗粒(染色的自噬小体)明显比正常对照组增多,且随着创伤程度的加重,荧光颗粒越多,着色也随之加深。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创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MDC染色后OD值(反映自噬水平)明显升高:轻伤组,单核细胞自噬水平在第5d达到高峰;重伤组,单核细胞自噬水平在第3d达到高峰;严重伤组,单核细胞自噬水平在创伤后24h内达到高峰,有显著性差异(P<0.05)。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创伤后血糖升高,表现为创伤后高糖血症。对外周血单核细胞自噬水平和创伤后血糖做散点图及相关分析,发现创伤后高糖血症越严重,自噬水平升高越明显(P<0.05)。5.在51例创伤患者中,轻伤组无并发症发生,重伤组有1例伤口感染;严重伤组伤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2例,无死亡病例。轻伤比重、严重伤患者预后要好。结论1.创伤后外周血单核细胞自噬水平升高,并且升高程度与创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2.创伤后外周血单核细胞自噬水平与创伤后高糖血症呈正相关,可能与感染、SIRS、MODS等并发症发生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