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腹主动脉瘤(AAA)近端瘤颈解剖条件与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结果间的相关性,探索AAA行EVAR治疗的解剖适应症。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管外科行EVAR治疗的361例AA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前近端瘤颈解剖情况分为复杂组与非复杂组。回顾性、对比性分析两组术前基础情况、术中器械释放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术中和围术期及随访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动脉瘤相关死亡率、二次干预率等指标。回归分析近端瘤颈解剖条件与EVAR治疗结果间的相关性。结果:共入组323例(38例未入组,6例假性动脉瘤、4例炎性或感染腹主动脉瘤、28例影像资料缺失),其中复杂组174例,非复杂组149例。复杂组平均年龄显著性高于非复杂组(71.6±7.4 vs 69.7±8.5,P=0.03)。两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破裂腹主动脉瘤的构成比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杂组与非复杂组在近端瘤颈的平均长度(25.2±15.8mm vs 32.5±12.3mm)、附壁血栓程度(20.7%vs 0%)、钙化程度(17.2%vs 0%)、不规则程度(4.6%vs 0%)、肾上角中位数20°(0°,47.8°)vs 5°(0°,10°)、肾下角中位数65°(30°,80°)vs 30°(10°,45°)及瘤体平均直径(56.3±14.6mm vs 51.1±13.9mm)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近端瘤颈的平均直径、合并髂动脉钙化、动脉瘤的构成比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杂组行非常规EVAR的比例(22.4%,39/174,烟囱EVAR22例,开窗EVAR14例,对接技术EVAR3例)显著高于非复杂组(0%,P<0.05)。复杂组术中器械释放成功率(99.4%,173/174)和手术成功率(97.1%,169/174)与非复杂组(均为100%)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杂组术中近端瘤颈相关并发症5例,包括Ia型内漏4例、中转开腹1例,发生率(2.9%)高于非复杂组(0%),但无显著性差异(P=0.102)。复杂组与非复杂组的术中II型内漏发生率(3.4%,2.7%)无显著性差异(P=0.942)。两组均无术中死亡病例。复杂组围手术期死亡率(1.1%)与非复杂组(2%)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861)。两组围术期均无新发近端瘤颈相关并发症。围手术期二次手术干预复杂组1例和非复杂组2例,均为髂支闭塞。305例获随访结果,平均随访41.7±19.7个月。复杂组新发近端瘤颈相关并发症率3例,包括Ia型内漏2例和支架近端假性动脉瘤1例,发生率(1.7%)与非复杂组(0%)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304)。复杂组II型内漏发生率(2.3%)与非复杂组(1.3%)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825)。两组均无动脉瘤相关死亡。复杂组二次手术干预20例,其中近端瘤颈相关病例3例,包括新发Ia型内漏2例、支架近端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其余病例包括Ib型2例、II型内漏4例、III型内漏1例和髂支闭塞10例。非复杂组二次手术干预13例,无近端瘤颈相关病例,其余病例包括Ib型内漏2例、II型内漏2例、III型内漏2例和髂支闭塞7例。两组全因二次手术干预率(11.5%vs 8.7%)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413)。两组近端瘤颈相关二次手术干预率(1.7%vs 0%)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3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近端瘤颈相关并发症发生和肾上角和肾下角均有关(p<0.05),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肾下角与近端瘤颈相关并发症发生有统计学意义(OR=1.031,95%CI:1.001-1.061,P=0.046)。结论:1、对于AAA近端瘤颈短(长度4-15mm)、粗(直径28-32mm)、扭曲、重度钙化、存附壁血栓和不规则等复杂近端瘤颈问题,通过改良EVAR技术均可进行腔内治疗:(1)f EVAR可用于治疗短瘤颈AAA,是拓展近端锚定区的良好方法,但不适于扭曲瘤颈。(2)chEVAR可作为短瘤颈合并扭曲瘤颈或合并急诊破裂时的应急方法。(3)对接技术可用于近端瘤颈粗、重度钙化、存附壁血栓等情况。2、回归分析显示肾上角和肾下角过大是EVAR术后近端瘤颈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同时存在肾下角>60°、肾上角>45°时行EVAR后更容易发生Ia内漏,此类型AAA不宜行EVAR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