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围绕“通渭榜罗红色文化资源如何融入《思想品德》课程”这一具体问题开展实践研究,属于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范畴。通过前期的文献搜索和阅览发现,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大都以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为主导,而对当前国际教育研究界的某些新兴课程理论吸收不足,导致研究的视野相对狭隘和单一。为此,本文在理论视角上力求借鉴当代课程话语的相关理论成果,开展尝试性的实践研究。其基本的研究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作为课程资源的通渭榜罗红色文化进行系统描述。首先在借鉴相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通渭榜罗红色文化的基本概念。接着,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通渭榜罗红色文化的基本内容、思想内涵和育人价值。其次,对通渭榜罗红色文化融入《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策略进行系统论证。该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其研究观点来自教学实践。第一,提出立足课程理解范式的课程文本形式。即借鉴派纳等人的“理解课程范式”,根据国家课程的基本内容,将通渭榜罗红色文化理解为三种不同的课程文本:爱国主义教育文本、民族精神教育文本、价值认同教育文本,并对每一种课程文本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界定。第二,基于合作学习理念的课堂组织形式。提出将通渭榜罗红色文化为内容的三种课程文本,融入《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我与国家和社会”这一课程模块之中,结合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教材,分别将三种文本对应于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和第四单元“满怀希望、迎接明天”两个单元的内容,主要从合作学习形式的选择、学习问题的选择、学习成果的展示等几个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并辅以相关案例进行说明。第三,指向真实学习过程的教学评价。提出将教学评价融入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突出以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形成性评价,构建体现学生个体差异的动态评价体系等具体的评价策略。最后,对通渭榜罗红色文化融入《思想品德》课程进行实践反思。提出应开展有效教学,在情境中生成教学意义,并提出了具体的实践策略。同时认为,合作学习应当以组建“学习共同体”来重构课堂文化。最后,提出教师应以“反思性实践者”的身份来重塑教师专业形象。结论部分对校外课程资源融入国家课程这一实践策略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