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芎地上部分为常用中药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茎叶,《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记载其具有祛风止眩、补肝明目、除涕止唾等功效。本文主要从形态组织学、理化鉴别、含量测定、药理学及制剂学等方面对川芎地上部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品质评价和其开发产品袋泡茶的制剂药学研究。川芎地上部分在组织构造上的主要鉴别点:茎主要从皮层厚角组织、维管束的排列、木质部纤维束的位置和油室的分布、排列等方面进行鉴别;叶柄主要从叶腹凹槽、皮层厚角组织、维管束的排列、木质部纤维束的位置、油室的分布等方面进行鉴别;叶主要从非腺毛、气孔、主脉维管束的类型、排列及油室的分布等方面着手。粉末的鉴别点是:油室碎片、导管、淀粉粒、晶体的类型等。建立了两种川芎地上部分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通过薄层色谱研究,结果提示川芎地上部分含有与地下部分相似的化学成分。本文建立了川芎地上部分浸出物测定方法,对不同采收期和不同产地的川芎地上部分进行了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测定。川芎地上部分水溶性浸出物含量较高,以热浸法为好,同一产地以2007年5月1日所采样品含量最高;同期不同产地的以新都样品含量最高。采用50%乙醇为溶剂热浸测定醇溶性浸出物,都江堰样品以2008年5月20日所采含量最高;相同采收期在彭州所采样品浸出物含量最低。对二甲苯提取和水提取的川芎地上部分挥发油主要成分进行了GC-MS分析,分别从中鉴定了43种和58种化合物,两种提取方法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都含有3-丁叉苯肽、藁本内酯,含量分别为15.76%、8.07%和25.88%、10.38%。不同采收期的挥发油以5月底采的样品含量较高,4月底到5月中下旬的含量相近;相同采收期新都和都江堰所采样品挥发油含量相同,彭州样品挥发油含量稍低。初步建立了川芎地上部分总阿魏酸、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首次采用HPLC对不同产地和采收期的川芎地上部分进行含量测定;首次采用UV法测定不同产地和采收期的川芎地上部分中总生物碱的含量,并进行了有效成分的动态研究。发现不同采收期的样品总阿魏酸的含量在3月18日和5月10日具有较高的积累,相同采收期则以彭州样品含量较高;总生物碱则以4月样品含量较高,2007年5月18日都江堰样品总生物碱的含量达到最高;2008年样品含量普遍较高,可能与地震活动带动地下土壤元素被大量吸收有关。通过对不同采收期有效成分干物质积累变化规律及个体有效成分的积累动态进行研究,确定川芎地上部分的适宜采收期为每年5月初至5月上旬,既保证川芎的产量和质量,又不至于时间太迟地上部分倒苗。首次对川芎地上部分进行了药效学及安全性评价研究,川芎地上部分能明显延长浓氨水致小鼠咳嗽的咳嗽潜伏期,减少小鼠咳嗽次数,从而具有镇咳功效,与本草记载蘼芜可以“止咳逆”相符;川芎地上部分对小鼠出血、凝血时间有影响,提示其具有与地下根茎相似的活血止血功效;通过急性毒性实验,发现川芎地上部分的一日最大给药量为成人每日用量的560倍,急性毒性小,安全性较好。对川芎地上部分进行了单味袋泡茶制剂药学部分研究,设计了六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对不同粉碎度、烘烤温度、烘烤时间、浸泡体积、浸泡时间和袋装量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筛选,确定了川芎地上部分袋泡茶的最佳制备工艺,并进行了质量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