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河中下游地区防洪是淮河流域防洪的重点之一,而洪泽湖区的防洪治理一直是淮河中下游防洪治理的难点。河湖关系是影响淮河中下游防洪的关键因素,正确认识河湖关系,处理好河湖关系是淮河流域防洪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将淮河与洪泽湖之间河湖关系的特色与其他类似河湖关系进行对照分析,对淮河与洪泽湖的河湖关系的内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研究了河湖关系的驱动因素、入湖和出湖水沙量年际变化趋势以及洪泽湖的调蓄能力。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研究了淮河与洪泽湖的河湖关系,提出淮河与洪泽湖之间的河湖关系是以水沙交换为驱动,服务于淮河中下游地区防洪,表现形式为河流、湖泊、入湖三角洲演变,洪泽湖调蓄量变化以及出湖河道的演变及泄流能力。同时对河湖关系的历史研究和演变过程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河湖关系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望了河湖关系的研究趋势,认为河湖关系的研究还需要建立更多的理论以及技术条件。(2)利用入、出洪泽湖各支流代表水文站1975-2015年实测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数据,分析入、出洪泽湖水量和沙量分布特征。通过Mann-Kendall(M-K)秩相关检验法和Pettitt突变点识别法研究入湖、出湖水沙量年际变化趋势和可能发生突变的年份。在此基础上,从流域降雨、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上游水库滞沙三个方面分析了洪泽湖水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洪泽湖入湖、出湖水量年际变化趋势一致,无明显减小趋势,且无显著突变点。入湖沙量有小幅减小趋势,出湖沙量M-K统计值超过95%显著性水平,有明显减小趋势。入湖、出湖沙量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91年。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降雨量变化是入湖水量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1993年后入湖水量呈不明显减小趋势与流域用水量明显增加,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有关。洪泽湖沙量的变化主要受到上游水库滞沙的影响,因洪泽湖泥沙持续淤积,出湖沙量减小趋势相对明显。(3)分析了淮河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形势以及现状的防洪能力,梳理了洪泽湖对洪水的调蓄过程,将洪泽湖对洪水的调蓄作用分为蓄滞作用和调节作用进行综合分析。结合1991、2003和2007年的暴雨洪水资料,对洪泽湖的调蓄能力进行了分析。洪泽湖对洪水的一次调蓄量变化不大,均为30亿m~3左右,表现出增长趋势。基于调蓄量无法充分表示洪泽湖的蓄滞作用,提出了能更准确表示湖泊对洪水蓄滞作用的参数——调节系数。洪泽湖对洪水的调节系数由0.19提高至0.21增长到0.38,表明洪泽湖对洪水的蓄滞作用逐步增强。洪泽湖对高瘦型和矮胖型洪水的调节作用明显不同,对矮胖型洪水的调节作用更强。提出了出湖河道的泄流能力也是洪泽湖调蓄能力的一部分,人工河道的投入使用在防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泥沙淤积和人工围垦是洪泽湖调蓄能力变化的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为洪泽湖调蓄能力的分析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