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刚度矩阵的串联机器人双关节被动重力平衡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ra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机器人本体中添加重力平衡机构能够有效地减少关节电机的负载,提升机器人系统性能。本文以串联机器人为研究对象,依据被动重力平衡原理提出串联机器人纯弹簧机构重力平衡方法,采用理论推导与实验验证的方法分别对机器人重力平衡设计方法、重力平衡系统性能以及重力平衡控制方案进行探讨。首先,利用能量法对单自由度杆件重力平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零初长型弹簧能够实现杆件完全重力平衡。通过拉格朗日方程分析传统重力平衡串联机器人和未平衡串联机器人动力学方程差异,可知添加弹簧能够改善机器人动力学性能。改变弹簧刚度、安装位置及角度中的任意参数均能调整机器人重力平衡效果。利用能量守恒原理推导出刚度矩阵形式的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并分析弹性刚度矩阵分量矩阵中元素符号和数值分布特性,以此为基础总结出实现机器人重力平衡弹簧安装的四个必要条件。然后,对影响机器人重力平衡的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弹簧安装方式对重力平衡效果影响显著。根据重力平衡控制系统特点,采用PID控制方案建立了直流伺服电机的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重力平衡明显提升了控制系统动态性能。设计了等比例缩小双关节机器人虚拟样机,并在ADAMS中对机器人在不同末端负载情况下进行了多组动力学仿真,仿真结果与本文基于刚度矩阵所建立的重力平衡理论结果吻合。最后,以双关节机器人虚拟样机为基础搭建了双关节机器人重力平衡实验平台,用LABVIEW设计了实验平台上位机,并对双关节伺服电机进行了调试。进行多组机器人运动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重力平衡机器人动态性能更好,重力平衡机器人电机转矩及能耗远小于未平衡机器人。结合传统PID与改进型干扰观测器完成了改进的重力平衡控制方案。
其他文献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用户对轿车舒适性要求不断提高。车身动态特性研究成为新车型开发中有限元法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是新产品开发中结构分析与设计的重要内容。本文研究了有
近年来为了满足空间科学实验对微重力环境(特别是低频段振动)的特殊要求,航天器微振动及其抑制隔离技术受到了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接触式被动隔离装置对低频振动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高速机车是通过受电弓从接触网上取得电能的,受电弓与接触导线的稳定接触是列车良好受流的重要条件。然而,随着列车速度的提高,弓网间接触力会发生变化,系统会产生自激振动,
针对当前机械传动领域对蜗杆传动提出的高精度、高效率、高精度寿命的要求,王进戈教授对各种蜗杆传动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后,创新地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无侧隙蜗杆传动形式——双滚子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本文以这种新型传动的一种特例——无侧隙双滚柱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设计与制造为研究对象,对其啮合理论、几何参数设计、结构设计、三维实体建模、有限元分析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依据微分几何和空间齿轮啮合原理,运用运动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