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的传承——以安徽为例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58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安徽地区城市的地域文化及城市特色要素出发,在认识其本质结构及两者关系的前提下结合现状分析,提出当前城市地域文化缺失是导致城市特色丧失的最为本质的原因。所以传承城市特色的根本着眼点还在于城市地域文化的营造。然后提出从地域文化的重塑角度传承城市特色的总体思路,来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从而凸显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下的城市特色。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希望这条新的总体思路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边缘空间是城市空间中结构最复杂的空间,也是表现形式最多样化的空间,为人们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其作为城市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存在于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空间之间。它是随
中国村落数量众多、历史悠久、价值独特,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传承载体,它不仅承载着国家丰富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具有形态各异的自然生态景观遗产,是中国不可再生的文
学位
开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至今仍在进行并不断的深化,它是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基调,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特征,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的第二个社会转型期。
城市更新乃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常态。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其更新与发展日益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城市老旧社区虽以其丰富的街巷空间著称,但随着时间
诞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自组织理论,重点探讨了复杂系统产生、发展、演化的问题。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系统同样具有复杂系统的特征。论文将自组织理论与社区更新实践结
小城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产业是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次生动力。在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如何以小城镇自身的资源为基础,寻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匹配发展模式,是促进小城镇人口、社会、
社会在发展,人的生活行为和居住需求也会发展和变化,城市的既有住区更需要通过更新和改造以适应变化。但是,在我国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受长期的浮躁心态和“集权”意识形态的影响,“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结合实际、演绎和归纳的方法,对城市新城建设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产城一体的新城模式,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研究。  首先,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论文的研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透水路面以及大量建筑物的增多,改变了城市的下垫面,地表雨水径流增大,面源污染物随径流排入受纳水体,加重了城市河道的污染。雨水花园便作为最佳雨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