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移动设备以及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传统的视频消费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消费者改变了以往通过电视、PC端等的视频消费方式,转变为通过移动设备进行视频消费。相比较PC端,移动视频APP使用更加便捷且不受空间限制,其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视频资源及服务的主流手段。根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7.88亿,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5.78亿,其中“90后”网民占比最高。“90后”一代出生在中国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时代,他们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个性张扬、乐于表现,接受新观念、新知识的速度快等独特而鲜明的群体特征使其对移动视频APP持续使用行为的选择与其他社会群体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因此,本研究以“90后”群体为调查对象,对移动视频APP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也就更有价值。在理论基础和模型建立上,主要有三大部分内容构成:首先,梳理常用于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意愿和行为研究的经典理论,包括理性行为理论(TRA)、技术接受模型(TAM)理论、期望确认理论(ECT)和信息系统成功模型(D&M)理论等,在整合期望确认模型(ECM-ISC)和信息系统成功模型(D&M)的基础上,确定本研究的基础变量,包括感知有用性、期望确认度、满意度、持续使用意愿、平台质量、服务质量和信息质量等指标变量;其次,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结合移动视频APP的社交属性和娱乐属性等特征,引入感知网络规模和感知娱乐性等两个指标变量,进一步丰富研究模型;最后,考虑到本研究以“90后”用户群体为调查对象,对移动视频APP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展开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故选取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居住地等作为控制变量来探讨不同群体特征的用户对移动视频APP持续使用意愿的感知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上,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等展开研究。根据测量量表形成本研究的调查问卷,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抽样调查,共计回收有效问卷385份,利用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与效度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回归分析,以验证假设,获得以下研究结论:第一,感知有用性、期望确认度、平台质量、服务质量和信息质量均显著正向影响移动视频APP用户满意度,其中期望确认度的影响程度较大。第二,感知有用性、感知网络规模、感知娱乐性和满意度均显著正向影响移动视频APP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感知网络规模、感知有用性、感知娱乐性、满意度。第三,期望确认度对用户感知有用性有显著正向影响。第四,不同群体特征的用户对移动视频APP持续使用意愿感知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用户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属性特征体现出显著差异。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五点对策建议,以期为移动视频APP运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对于检验和完善信息系统持续使用行为理论有重要理论意义,研究成果亦利于移动视频APP运营企业做好用户研究,根据用户体验及反馈,完善产品研发设计,提升用户体验,增加用户粘性。从产业发展角度而言,研究结论也可为政府管理移动视频行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推动移动视频产业业态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