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新的《美丽新世界》——赫胥黎与欧洲文学传统、伦理困境和政治实践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te514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反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评论界对于这部小说的本质一直存在争议:大多数人把它视作赫胥黎对未来工业文明的预言;部分认为它是赫胥黎对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射讽刺;还有少部分仅仅把它当做是战后欧洲知识分子精神幻灭的颓废状态的真实写照。赫胥黎本人在小说出版前后多次谈到自己的写作目的,但是其模棱两可,有时前后矛盾的态度使小说的解读更加复杂。此外,《美丽新世界》与其他几部反乌托邦经典作品的对比研究以及其对当代社会形态的契合和影响也是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仅仅把《美丽新世界》置于反乌托邦传统的语境中,聚焦其与当代和未来社会的交互是对小说内涵的极大简化。实际上小说对欧洲文学传统的继承一直被忽视,而它与欧洲文学经典的互文性对小说的解读提供了新的思路。小说中对迷幻药物“唆麻”痴迷上瘾的人物与欧洲文学经典中的“食莲者”的形象不谋而合。“食莲者”最早出现在荷马的《奥德赛》中,近代丁尼生的诗歌《食莲者》和现代毛姆的短篇故事《食莲者》都在这一经典形象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而从“唆麻”和“莲”的对应关系来审视《美丽新世界》,可以看出它与其他三部作品在背景、情节、主题、基调、人物等方面高度相似。同时,赫胥黎把“食莲者”形象置于发达工业社会的创新赋予了其更多的现实意义。小说与欧洲文学经典在各个层次的相似并非偶然,其背后隐藏着为欧洲文明长久以来所困扰的伦理困境和道德悖论。对“唆麻”和“莲”沉迷与反感并存的困扰是奉行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所致的两难处境。赫胥黎敏锐地捕捉到了欧洲文学作品中人性面对快乐时的不堪和追求快乐天性的矛盾,通过小说中对“唆麻”神奇效果的夸张性塑造,放大了被道德粉饰下的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悖论。但是欧洲传统文学中通过“食莲者”对伦理道德困境的反映是无意识的,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进行的有意识的反思更多地与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政治实践遥相呼应。《理想国》作为乌托邦的发源,其中的灵魂划分和诗艺压制是《美丽新世界》中种姓隔离和文艺灭绝的蓝图,但是赫胥黎通过现代(未来)科学技术手段把柏拉图的治国理念推向完美极致后,揭示了隐藏在原始的技术细节下的相同的道德困境。小说中用功利主义思想彻底贯彻《理想国》的政治理念,暴露了柏拉图在功利主义与绝对道德主义之间的摇摆,也反思了西方文明道德伦理困境的实质。
其他文献
在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中,语音是语言学习的起点,是掌握好目的语的基础,也是练好听说的关键。对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语言面貌的展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英语语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口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相比于笔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