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所导致的代谢异常的慢性疾病。目前,主要分为Ⅰ型(T1DM)、Ⅱ型(T2DM)、妊娠型和其他型四种,其中Ⅰ型和Ⅱ型最为常见,占发病总人数的95%以上。糖尿病无法根治,发病率高且常累及其他组织与器官,由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所导致的死亡人数连年升高,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已经成为全世界极其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桑叶是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叶,广泛分布于我国大江南北,在我国作为常用中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清肺润燥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桑叶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抗癌、抗氧化、抗炎、调节机体的免疫力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降血糖作用较为突出,《本草纲目》记载,“汁煎代茗,能治消渴”。桑叶即可入药,也可食用,已被我国卫生部门列入药食同源名录,具有重要的药用和食用价值。桑叶的化学组分主要有多糖、生物碱、黄酮、蛋白质及其他小极性组分等,本课题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蛋白质、多糖、黄酮,采取加热回流法提取生物碱和小极性组分,考察优化了个别化学部位的提取和纯化工艺,然后按此工艺提取和纯化桑叶的各化学部位,得到了纯度较高的桑叶各化学部位提取物。利用四氧嘧啶制作糖尿病小鼠模型,设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阳性药对照组(二甲双胍),评价桑叶各化学部位的降血糖活性。将桑叶多糖、生物碱、黄酮、蛋白质和小极性组分5个化学部位分别按原药材量设立高(20 g/kg)、中(10 g/kg)、低(5 g/kg)三个剂量组,给模型小鼠连续灌胃给药3周,通过观测小鼠体重、测定空腹血糖值、检测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等方法,评价各化学部位对糖尿病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随给药时间的延长,除桑叶蛋白质组外,其余各给药组的FBG值和糖化血清蛋白(GSP)值均有所降低(P<0.05),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其血糖值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桑叶多糖、生物碱、黄酮均能显著降低DM小鼠FBG和GSP的水平(P<0.05或P<0.01);小极性组分高剂量能显著降低FBG的水平(P<0.05),而对GSP水平无影响;桑叶蛋白质对FBG、GSP的水平均无影响。桑叶多糖、生物碱和黄酮均可显著提高DM小鼠HK分泌和肝糖原的合成(P<0.05或P<0.01),且前两者还能显著提高PK的分泌(P<0.05),而蛋白质和小极性组分对HK和PK的分泌、肝糖原的合成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另外,桑叶多糖、黄酮、生物碱均可不同程度地参与脂代谢,能降低DM小鼠的总胆固醇(T-CHO)和甘油三酯(TG)水平(P<0.05或P<0.01);桑叶生物碱、黄酮和小极性组分能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P<0.05);而后两者及桑叶多糖还能显著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P<0.05或P<0.01),桑叶蛋白质对DM小鼠脂代谢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影响。因此,桑叶多糖、生物碱、黄酮均能显著降低DM小鼠的血糖,可能通过调节其体内PK和HK的分泌、肝糖原的合成而起作用;桑叶多糖、生物碱、黄酮、小极性组分对DM小鼠的脂代谢均有改善作用。选取桑叶降血糖的主要化学部位生物碱和黄酮,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急性毒性实验采用国家标准方法,一次性灌胃给药5 g/kg,观察小鼠两周,记录死亡率;亚急性毒性试验,设高(1.00 g/kg)、中(0.50 g/kg)、低(0.25 g/kg)三个剂量组,每组20只小鼠,雌雄各半,连续灌胃给药两周,通过观察一般生命体征,检测小鼠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解剖小鼠观察脏器有无病变,并做器官组织切片,评价生物碱和黄酮的亚急性毒性。结果发现,急性毒性实验中生物碱组和黄酮组的死亡率均为0,表明黄酮和生物碱LD50大于5 g/kg。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桑叶生物碱能显著降低雌性和雄性小鼠的体重增长速度,而黄酮仅能显著降低雌性小鼠的体重增长速度(P<0.05),对雄性小鼠的体重无影响;桑叶黄酮和生物碱对小鼠的血常规检测指标以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L)、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等血清生化指标的水平均无不良影响。以上结果说明,桑叶黄酮和生物碱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综上所述,本文对桑叶各化学部位的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了优化,动物实验研究表明桑叶黄酮、多糖、生物碱具有较好的降血糖活性,且桑叶生物碱和黄酮化学部位毒性很低,为以后对桑叶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