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可分辨事物的同一性原则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zw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可分辨事物的同一性原则主张:没有两个不可分辨的事物;或者说,没有两个事物完全相似并只在计数上有差别。这一原则的真理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其必然性则颇受争议。一些哲学家认为,虽然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似的事物,但这并不是必然为真的。但另外一些哲学家则认为,这一原则是一条必然真理。在本文中,我将考查这一争论的正反两方面的论证;并试图证明这一原则是一个基于概念的分析命题,因而是必然为真的。我认为:无论是这一原则的反对者还是支持者,都对“同一性”和“不可分辨性”这两个关键概念缺乏足够细致分析。实际上,“同一性”这个词至少表达两个不同的概念:自身性(selfhoodness)和单一性(oneness)。对这两个概念的混淆是造成关于这一原则的必然性之争的主要根源。我们将看到,这一原则作为一条个体化原则并非对“自身性”的定义,而只是告诉我们成为“一”的意思是什么。并且,只要我们厘清了“单一性”和“不可分辨性”这两个概念,这一原则的必然性就会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单一性就是不可分辨性。除了证明这一原则的必然性之外,本文的另一个目的是评估关于这一原则之必然性的正反两方面的论证。我们将看到:两个正面论证来自于莱布尼茨,即“形而上学的论证”和“逻辑的论证”。我将证明:莱布尼茨的论证虽然并非决定性的,但在一些合理的预设下仍然保有非常强的论证效力。具体说来,只要给定跨可能世界的同一性、内在性质相对于空间的独立性,“形而上学的论证”能够成功地证明现实世界中不可能有两个不可分辨的物质实体;而“逻辑的论证”能够很好地证明不可能有两个完全不可分辨的个体。当然,这有赖于充足理由律和他的“完全概念理论”为真。反面论证也有两个,即“双球世界反例”和“几乎不可分辨物论证”。我认为这两个反面论证都是不成功的:首先,“双球世界”并非真正可想象的,因为一个想象者作为第三个事物悄悄地隐藏在这一世界中;并且,即使这类世界是可想象的,它们也不构成对不可分辨事物的同一性原则的反对。其次,“几乎不可分辨物”的概念中预设了完全不可分辨物的存在,因而这个论证有循环论证的嫌疑;并且,即使它并非一个循环论证,几乎不可分辨物存在的可能性也是可疑的。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及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据最新数据统计,2012年全球新发GC约951000例,占所有肿瘤新发病例的6.8%,而GC病死人数为723000人,占所有肿瘤病死人数的8.8%,G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分别排第五位和第三位。另外,每年超过70%的胃癌新发病例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由于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恶性
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在全球分别位于第三位和第四位。该病在欧洲、北美和大洋洲较为多发,而在南亚、中亚及非洲则比较少见。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对于CRC的早期诊断与预后的评价依然是个难题,并且大约有20%的CRC确诊时已经发生了远处转移。目前我国CRC的五年生存率仅为31%。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过
目的:作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配体之一,EPGN(Epithelial mitogen)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极少有人研究,而EPGN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发病尤其是与鼻咽癌的增殖、侵袭、转移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次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EPGN在HNSCC尤其是鼻咽癌细胞侵袭,转移中的作用,为鼻咽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种新的分子标志物,并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可能的分子机制。方
目的:癌细胞的转移是癌症患者预后差的重要原因,针对肿瘤细胞运动能力调控从植物中寻找抗肿瘤活性成分是近年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大量文献报道传统抗疟药青蒿素对诸多肿瘤细胞具有毒性作用。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vasodilator-stimulated phosphoprotein,VASP)参与了细胞骨架重排,在肿瘤细胞的黏附和迁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两种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MCF-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的mRNA和蛋白水平在多种癌症中上调,但具体调控机制尚有待研究。本论文利用GAPDH转基因小鼠和DEN诱导的肝癌模型,揭示GAPDH激活细胞增殖和上调炎症相关因子,并加剧肝癌的发生发展。在体外培养的肝细胞中,过表达GAPDH或酶活性区域缺失GAPDH(GAPDH△CD)均可以相似程度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头颈部癌症之一,其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对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危害,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OSC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治疗方案仍以手术和放化疗为主,且因为其较高的区域转移、局部复发及对化疗的耐药性,OSCC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未有明显提高。因此,开发新的治疗OS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和目的对于需要治疗的全口牙体表面组织丧失(Tooth surface lose TSL),常由于临床冠高度减低,在行咬合重建时缺乏正常的修复空间。传统的治疗方法常截断牙冠,或行冠延长向根方开辟修复空间,而不增加垂直距离(Occlusal vertical dimension OVD)。OVD是否能被增加,通过修复体增加后的OVD是否能长期维持,一直饱受争议。上世纪30年代,许多
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威胁患者生命的恶性癌症之一,发病率和致死率均位居前十。在我国,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分别位居第四和第三,而且均呈上升趋势。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肝癌类型。HCC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的病理学过程,其恶性增殖和侵袭转移是HCC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NSD2是组蛋白甲基转移酶NSD家族的成员之一。NSD家族成员均可
牙周炎是普遍发生在牙周组织的慢性免疫炎症性疾病,会导致牙龈组织、牙周韧带的慢性炎症和邻近起支持作用的牙槽骨的渐进性吸收,并最终造成牙齿松动脱落。已被医学界定论为继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第三大疾病(Cao,2003)。目前认为,牙周炎由牙菌斑内的数种特定细菌引起,机体对这些细菌的免疫反应则会促使炎症进一步发展。牙龈卟啉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专性厌氧杆菌,是导致慢性牙周炎发生和
第一部分:腭裂胎鼠羊水标志物的筛查及功能分析目的: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超声检查为产前诊断唇腭裂的首选方法,但该方法受操作者经验、胎儿体位、羊水量及唇腭裂类型等影响。本研究试图寻找腭裂胎鼠羊水中的特异性标志蛋白,并探索其在腭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为临床产前诊断腭裂提供帮助。方法:利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acid,atRA)和2,3,7,8-四氯二苯二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