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视角看《狼图腾》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以葛浩文译本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ee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翻译理论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研究视角也日趋多元化。一方面,一些学者发现仅从语言文化等层面来研究翻译已不能满足翻译理论系统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以费米尔为代表的德国功能目的论和以埃斯卡皮为代表的创造性叛逆理论开始从翻译目的层面进行研究,打破了传统的“原文本中心论”的思想。费米尔认为,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任何他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换句话说,目的决定翻译方式。埃斯卡皮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翻译是叛逆,因为作品是被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的参照系里并被赋予了一个崭新的面貌。目的论在很大程度上与创造性叛逆不谋而合,目的论的三原则为创造性叛逆提供了理论基础。  《狼图腾》是姜戎一部半自传体小说,记录了作者在内蒙古草原上的亲身经历,是一部探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生态小说。该书自2004年出版以来,十几年间加印150余次,累计销售高达500万次。该书在中国本土市场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引起了国外各大媒体的关注,迄今为止,已有英文版、法文版、意大利版等26种语言的版本。其英文版获得首届曼氏亚洲文学奖,这对我国的文化输出具有重大的意义。  鉴于此,本书试图以德国功能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以葛浩文译的《狼图腾》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创造性叛逆的角度深入研究译者在该著作英译中各个方面如何运用省译、增译等多种手法进行创造性叛逆式的翻译,从而达到译者的翻译目的。  论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此项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论文的基本框架。第二章介绍了创造性叛逆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章是基础理论,对德国功能目的论发展的历史和主要观点进行了简要阐述。第四章介绍了创造性叛逆的主体和类型。第五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该章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利用创造性叛逆翻译思想对《狼图腾》英译本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其他文献
郑路说,他很喜欢卡普尔的雕塑,卡普尔也是他心目中大师级别的雕塑艺术家。从他说话的神情中能够感到中国雕塑在世界的舞台上还有很大的空间,他希望能在这个领域里成长,向世界级的艺术家看齐。学院像是郑路身后的风景,他的目标是奔赴比好更好的未来。  青年艺术家郑路位于宋庄的工作室里堆满了他各式各样的雕塑作品,完成的和未完成的。在工作室的顶层,他的团队正在制作一件体积较大的悬吊式雕塑。他说,他是一年前搬来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