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被广泛提及的话题,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而言,张炜、韩少功、莫言、李锐、余华等是被普遍认为有民间倾向的作家。已有的研究大多从“民间”为他们的创作带来了什么这一层面上进行,本文要考察的则是在对民间的关注中,他们进行了怎样的思索。通过这一考察发现了他们创作中的共同性。 其共同性在于:通过“民间”,这些创作者对个体生存和群体乌托邦进行了关注。这种关注在文本中表现为对三类人物的刻写:通过弱者在物质困境中的生存对历史记忆中的政治乌托邦做出反思,从文化困境中弱者的命运悲剧对经济乌托邦做出质疑;通过强者形象写出了道德失范与理性缺失所导致的强大与谬误同在的悖论;描写知识分子的不同生存方式,揭示了其存在的意义和在现实中的尴尬,以及知识分子试图重建群体乌托邦梦想的破灭。这种双重关注正是韩少功、莫言、李锐、余华、张炜所持有的精神姿态,由此为他们的小说创作带来了朴实的美学风格,文本一定程度上具有形而上探索的意义,显示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化转型期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意识和理性品格,这也是他们小说创作价值的所在。但因为以上创作者大多是借助过去时态的农村生活来拷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下个体生存的合理性和群体乌托邦梦想,因而存在着一定的错位而未达到应有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