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焦虑来源于听觉认知。由于不同语种声音的不同特点、词汇量不足、听觉注意力不足等原因,译员无法完整识别源语中的听力信息。听焦虑不仅影响口译第一阶段的信息输入环节,同样影响信息的处理和最终的目的语输出环节。口译一种双语转换行为。这一过程具体表现为:信息输入、信息解码、信息记忆、信息转换与信息编码。Gile(1995)提出了 口译的精力分配模式,将口译看作听力理解、记忆和语言组织的过程。根据康志峰的研究,高口译焦虑对口译表现有着巨大的影响,因为高焦虑影响认知能力,导致译员只能接收到部分信息。同时,译员的记忆力也会因为高口译焦虑受到影响,无法正常处理或保存信息。同高口译焦虑一样,低口译焦虑也会阻碍正常的口译过程。而康志峰研究发现,中等口译焦虑对译员的表现有促进作用。即使一定量的不相关信息占据了记忆空间,适当的口译焦虑可以激活大脑中控制语言区的细胞。图式理论研究的是人类的认知过程。外界新信息的吸收,解码与编码都与大脑中已存在的图示密切相关。译员在交替传译的过程中需要依靠记忆中已存储的三种图示:语言图示、内容图示和结构图示与接受的新信息进行对比与分析。国内外学者已就图示理论对口译表现的促进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本论文试图研究在西汉交替传译中图示对于听焦虑水平的调节作用。利用康志峰制定的听焦虑量表测量焦虑水平,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措施,使听焦虑达到合理水平,使译员获得更好的口译表现。本论文共有六章。前两章为本文的理论框架。第一章介绍学界有关焦虑整体、特质性焦虑以及口译焦虑、和听焦虑的研究,并重点介绍了康志峰对于听焦虑对口译行为各个阶段的影响解读。第二章介绍图式理论,分别介绍三种图示的定义,以及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三章开始对本论文实验进行介绍和分析。第三章介绍实验的方法和过程,并对实验中语言图示、内容图示与结构图示语篇进行两组实验中被试表现的对比分析。第四章聚焦两组实验中被试焦虑水平的变化数据,分别对高水平焦虑、中等焦虑与低水平焦虑的实验对象的听焦虑评分变化进行分析,探究图示对于听焦虑的具体调整作用。第五章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图示对于汉西口译的具体促进作用。第六章基于实验和文献阅读,提出对于译员充分利用图示理论缓解或调节听焦虑的建议。实验结果显示,对于中级与高级听焦虑水平的译员来说,相关图示的介入有利于降低口译中的听焦虑。对于低级听焦虑者来说,图示的介入有利于适当提高焦虑水平到中等水平,缓解听力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获得更好的口译表现。图示在交替传译过程中具有缓解记忆负担的作用,便于根据语境精准选择译入语词汇,消除歧义,有利于对下文内容进行预测。根据本研究,建议译员基于自身情况采取焦虑关注+调节抑制措施。译员应养成好的听力练习习惯,做好相关资料查询,避免口译过程中输入环节过于低效,陷入漫无目的获取信息而抓不住核心的怪圈。此外,译员还应尽量多积累相关领域的背景知识,在口译工作之前利用好各种可及的资源做好准备,便于交替传译中对于源语内容和结构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