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代工业化的进程,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所以当大批因经济破产的农村移民进入城市谋生后,绝大部分人只得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成为棚户。作为近代城市社会底层民众的代表,棚户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是近代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棚户自成一区,生活在城市的偏远角落,内部结构具有相对封闭性,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主要表现为:性别构成显示出严重的不平衡性;年龄构成呈“年轻化”态势,青壮年构成了棚户人口的主体;家庭结构普遍“小型化”;教育程度极其低下;社会职业也被边缘化,以脏、险、累、差等低贱的体力工作为主,这些都决定了他们只得屈居于社会的最底层,过着极其艰辛的生活。由于职业的关系,棚户的经济收入非常低微,其生活状况表明他们是极端贫困化的典型。棚户居民从事的都是一些又脏、又苦、又累的“低贱”体力活,注定了其谋生的艰苦与辛酸,获取的微薄收入仅能糊口,衣、食、住、行等条件极为简陋,娱乐生活简单而乏味,是一个被严重边缘化的群体。随着棚户区的不断蔓延,又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诸如火灾、疫病、卫生、犯罪等。社会各界通过自己的方式,或取缔或救助,为解决棚户问题做出尝试。政府从最初的积极取缔到逐渐采取一些救济措施,以及社会力量对于棚户生计的改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棚户的生存状况,但由于各种原因也收效甚微,棚户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作为构成近代江南都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无法忽视棚户这个特殊的群体。对这一群体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他们鲜活生动的生活场景以及艰难曲折的城市遭遇和生命历程,不仅为我们展示出近代底边社会历史的新画卷,还能为解决今天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中村”问题提供历史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