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特征点检测研究及应用

来源 :江苏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a4696895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动表观模型(Active Appearance Model,AAM)是由Tim Cootes等人提出的一种参数化的统计模型。它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的算法,被广泛的应用于二维非刚体目标的建模和分析。主动表观模型通过在训练集中对非刚体目标的形状信息和纹理信息进行统一的建模,使用相应的目标函数优化策略对新的目标进行搜索和匹配。本文以主动表观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探讨,并且结合局部特征算子和级联回归模型对人脸图像理解中的人脸特征点定位问题开展研究。人脸图像理解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对数字化的人脸图像进行解读,提取出其中的高层语义信息的技术。因为人脸图像信息量大、识别时的非侵扰性、采集设备简单等等特点,人脸图像理解技术被广泛得应用于人脸识别、视频监控、国防安全等诸多领域,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一个完整的人脸图像理解过程有五大主要的组成部分,即人脸检测、人脸特征点定位、人脸对齐、人脸特征抽取、以及相应的识别、验证和分类算法。其中,人脸特征点定位是要对人脸的五官位置甚至是面部轮廓进行精准定位,它为整个自动化识别程序提供了大量精确的几何信息,是整个程序的数据基础。作为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主动表观模型正是人脸特征点定位研究中一个经典的算法。它通过对人脸图像中目标人脸的特征点的定位,能够准确的获得人脸的形状信息和纹理信息,进而可以提取出更高层的人脸特征信息。在经典的主动表观模型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主动表观模型的匹配精度以及模型在不可控环境下的鲁棒性,本文在对主动表观模型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匹配策略,该方法的主要创新点有:第一,提出了基于级联回归结构的主动表观模型。通过级联回归模型(Cascaded Regression,CR)将若干个弱回归器串联起来,组成一个强回归器,提高模型的匹配精度;第二,提出了一种结构化特征融合的主动表观模型。利用局部特征算子(Local Descriptor)的结构特征,将全局纹理模型和人脸局部特征相融合,提高模型在不可控环境下的鲁棒性;第三,提出了一种基于级联回归模型的优化算法。在使用主动表观模型对目标人脸进行特征点定位之前,首先使用非参数化级联回归模型的人脸特征点定位算法对初始化的人脸形状进行优化。然后,再使用主动表观模型对目标人脸的特征点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在XM2VTS和BioID人脸数据库上进行的测试表明,与传统的主动表观模型的匹配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改进算法进一步提高了主动表观模型的匹配精度和鲁棒性。
其他文献
学位
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许多大功率变动负荷和其它非线性负荷大量接入电网,导致电网中电压波动和闪变现象日趋严重。电压波动和闪变的检测已经成为电能质量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电压波动和闪变检测方法对平稳的单频率调制的正弦电压波动信号显示出强大的优势。但实际的电网信号往往是非平稳的,且受到谐波和噪声等因素的干扰,对于这类电压闪变信号,传统的检测算法就很难准确地检测出闪变信息。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基于零空
自动语音识别(ASR,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是通过机器识别和理解过程,把人类的语音信号转变为相应的文本或命令的技术。语音识别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融合声学、语音学、
高压输电线路覆冰和积雪常会引起线路断线、倒杆、跳闸、绝缘子闪络、通信中断及设备污闪等电力事故,而往往一次电力事故将伴随着巨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安定等问题。传统解决输电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远程数据传输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中国移动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数据业务推出以后,越来越多的远程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便携式电子产品的耗电速度越来越快。在电池本身技术短期内无法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提下,无线充电技术成为一种可行且便利的解决方式。目前,电磁感应式和谐振式无线充电受到广泛关注。相比于前者,电磁谐振式不仅可以进行中短距离的充电,还能支持多个设备同时充电,且充电功率也有很大提升。首先对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无线充电系统构成和工作原理,讨论了能量在传输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规则,
海洋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加速了工程船尺寸及其定位性能的技术要求,而作为定位控制设计的锚泊系统其性能优劣也决定了船舶或浮体作业的安全性。由于实际应用中锚泊系统性能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数码相机经历了巨大的发展。数码照片的分辨率和质量同时稳步增加,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数码照片已经成为人类在数字通信领域获取和交换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现代工业领域,环境信息的监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工业环境大多采用有线连接的现场总线技术。然而有线介质不仅会带来布线复杂、移动性差、成本高以及线缆老化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