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进步和科学研究的深入,复合污染和联合毒性问题受到重视,环境基准的研究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本论文采用水生生态毒理学实验研究方法,以大型蚤(Daphnia magna)、斑马鱼(Danio rerio)和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为受试生物,选取了死亡率、鲫鱼脑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以及脂质过氧化丙二醛(MDA)的含量作为效应指标,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泰乐菌素和孔雀石绿这两种新型污染物质在石油污染地区与其污染介质的交互作用。旨在初步评价石油污染土壤、泰乐菌素和孔雀石绿的潜在生态风险,探求其毒性作用方式和机理,以及为环境污染的早期预警和预防筛选出合适的生物标志物。同时也为环境基准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初步提出了这三种物质的临界浓度值。
研究结果表明,鲫鱼脑AChE的活性、肝SOD、CAT、GST的活性和MDA的含量随着水体中石油污染土壤、泰乐菌素和孔雀石绿暴露浓度和暴露时间的变化都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当这三种物质两两共存或三者并存时,会由于暴露浓度和暴露时间的不同发生不同的交互作用。水环境中泰乐菌素和孔雀石绿的环境修复基准临界浓度分别为471.95 mg/L和0.14 mg/L;水环境中孔雀石绿和石油污染土壤的环境质量基准临界浓度分别为0.002 mg/L和0.5 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