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以前,我国曾一度采用“就业包分配”的方式来实现对大学生的就业安排,学生未毕业即就业,无需担心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与转变。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出来之后,我国高校出现了连续扩招,使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步入大众教育阶段。2003年高校扩招后第一届毕业生就达到212万,比上年猛增46%,2004年毕业生达到280万。而到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高校扩招一方面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人才,但另一方面由于扩招导致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也日渐突出。“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这句话已经成为了社会和大众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首要的舆论观点,大学生就业难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民生问题,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国家出台了相关促进就业措施,如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和小企业以及基层就业、农村特教岗位、应征入伍等促进就业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数量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大学生就业‘量’即就业率的问题,另一个是大学就业‘质’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因此,国家和社会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就业质量是一个综合性、多元性的一个概念,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性别、户籍所在地、学历水平、毕业院校的知名度等等。本文试图从年龄的角度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研究和探讨。以现有的文献来看,从年龄这个因素来主要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人并不多,所得到的结论也寥寥无几。同时,年龄与就业还会涉及到年龄歧视和经验歧视这两个问题。本文将运用文献评述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定量分析法,得出不同年龄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区别。并用结论与年龄歧视、经验歧视进行联系和对比。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说明了选题的依据,以及研究方法和思路。然后对就业质量和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同时对经验歧视和年龄歧视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接着,建立了“就业机会”、“就业状况”、“就业安全"、“就业满意度”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以及80个三级指标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指标评价体系。依据该指标评价体系,设计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问卷调查,该问卷包含基本信息、工作信息和满意度量表三大部分。问卷设计完成以后,笔者在七月底八月初的时候,历经兰州、西安、成都、重庆和贵阳等地,进行了为期半个多月的实地调研。将得出的调研数据分成基本信息、工作信息和满意度量表三大块,利用SPSS19.0软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基本结论。最后,为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提出了针对政府和学校两个个方面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基本结论包括:第一,从分析的基本信息来看,毕业以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大学生主要去向;大学生选择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有一个稳定和具有职业发展空间的工作,尤其是稳定,这也是现在公务员热的一个原因之一;在工作中,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基本能做到“学以致用”,大多数人都是做的与自己专业对口或者相关的工作。第二,对年龄分组以后,物质层面的就业质量指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就业质量指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第三,被调查人员的主观满意度方面,21至24岁和29至32岁这两个年龄段的满意程度差不多,25至28岁这年龄段的满意度最差。第四,总体来看21至24岁和29至32岁就业质量差不多,25至28岁就业质量不如前两个年龄段。第五,经验歧视限制的低年龄层和年龄歧视限制的高年龄层的就业质量似乎都表现良好。所以用人单位不能单纯的从单方面的因素就否决别人,还是要综合考量。